新课程体系下到底应该建立起怎样科学有效的常规管理制度和方法
发布时间:2013-12-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钮里平

 

新课程体系下到底应该建立起怎样科学有效的常规管理制度和方法,对常规教学备、教、批、辅、考、评、研等环节的传统制度进行了再审视、新创造,实验研究活动扎实有序,并初步建构起一套自认为符合新课程精神理念、贴近农村小学教学实际的教学常规评估制度和考核细则。
1.变革教学常规是实施新课程的需要。
一方面,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落实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和规范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新课程的实施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宜的常规教学科学有效管理制度。因为,教学常规的落实和有效,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课程培养目标的关键。新课程培养的目标是:“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根据这一目标要求,学生道德的修养,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能的发展以及个性的培养,都已成为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造就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显然仅仅依靠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策略和教学常规,已经不适应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了。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建构新的教学管理标准、规范和制度,已成为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在新课程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部分学校和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精神,过分关注了教学方法、手段的新颖,教学模式的创新,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教学常规。在教学常规有效性的问题上出现一些认识的误区、行为的偏差:一是规矩越多越好。学校都有关于教学常规的管理规定,有的有二三十多条,有的有五、六十条,名目繁多,教师根本无暇应接,连教务处人员有时候都搞不清楚,有人名其曰“应付检查常规”或“本子上的常规”。二是规矩越统一越好。许多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没有因“师”而异,因“班”而异,而是一刀切,整齐划一。比如有的学校要求“集体备课”要做到“五统一”:统一教学内容、统一目的要求、统一教学进度、统一作业练习。显然,这样的整齐划一的常规,不仅不适应每个班级的学情,而且严重制约了教师个人创造性的发挥,制约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三是要求越高越好。一些学校的教学常规要求过高,比如,一所小学的科学学科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做到“根据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有方案、有组织的课题研究。并根据教研计划,上好带研究主题的研究课、汇报课、展示课、评优课。”这显然是过于笼统、抽象的不切合实际的高要求,真不知道这样的常规如何操作。四是越量化越好。有的学校为了便于管理,制定了教学常规的检查评分细则,试图穷尽所有,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与“评优评先”挂钩。教学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不是任何环节都可以量化的,所以这种徒有形式的做法,其弊端显而易见:有的老师为了应付备课笔记的检查,根本不认真备学生、备教材,而是在检查之前花上一点时间去抄写参考教案,如果字迹工整些,数量上“超额达标”,说不定还能获取领导的“认真备课”的表扬,至于上课,又是根据自己的率性而为,备课与上课形成“两张皮”现象。
因此,要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为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和均衡发展奠定基础,必须及早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制度。
2.变革教学常规是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
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一个网络信息十分丰富的时代,网络当中好的教学经验、教学思维、教学创意和教学设计等比比皆是,其中不少包含着众多教师的思想智慧,不乏精品。网络资源本身就具有共享性质,教育行当应该引导广大教师充分利用网络优质教育资源,借他人智慧“点石成金”,避免教师各自单打独斗、苦苦思索。但如何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是把别人的教学设计不假思索地“拿”来直接搬进课堂?还是先消化吸收,再结合自身实际加进自己的个性特质而“为我所用”?得有规矩制度!所以,如何引导教师高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现实问题也迫切需要出台制定新的教学常规。
3.变革教学常规是减轻农村教师工作负担的需要。
当前,不少地方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是相当沉重的,特别是小学,普遍存在2个教师包1个班的情况,他们常年任教2至3门学科,“备、教、批、辅、考、评”一整套教学常规要求,常常压得他们抬不起头,整天疲于应付,即挫伤了工作的热情,也压制了教师创新教学的空间,只能每天像机器一样地运转,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教学效益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只能变革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把教师从繁琐的、不必要的“常规要求”中解脱出来,让他们有真正思考教学、创新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4.变革教学常规是促进教学质量均衡发展的需要。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教学常规的落实,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有赖于科学有效的教学常规制度作保证。很显然,如果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不落实科学有效的教学常规要求,那这个班各学科、全体学生的成绩就得不到均衡发展的保障;如果一个学校不落实科学有效的教学常规要求,那这个学校各学科质量、各班学生成绩就得不到均衡发展的保障。
总结出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教学常规科学管理的基本结论。
因为教育是向前发展的,因为课程改革实践是不断深入向前推进的,所以新课程体系下农村小学教学常规科学管理问题既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更新、创新的问题,是一项系统的、庞大的工程,单靠一个时间段制定出某种“规范”、“制度”或“标准”,只能解决一时的困惑,科学管理最终还是要以先进的思想理念作指导,唯有如此,教学常规的科学管理才能常抓常新,才能不断唤发出创新的活力,也才能不断推动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也总结出了关于农村小学教学常规科学管理的一些基本认识,择要略述如下:
1.教学计划制定力求“操作性”。
学校教学计划、教研计划、学科教学计划和各期复习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具有可操作性,计划的制定实行审定报批制度,力求计划拟定的方向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计划不摆“花架子”。
2.备课管理关注预设与生成“相融性”。
教师备课要突出“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设定,特别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关注预设与生成的“相融性”,“教学过程”的设计既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设计“规定动作”,又要注意“留白”,为学生自由、主动参与课堂创设时空,留有余地。
3.课堂教学推崇师生“互动性”。
小学各科课堂教学要注意“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精讲精练,启发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依据《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目标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师生互动式的活动化教学应成小学课堂的主要形式,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体现教学的平等性、参与性,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奠定机制性基础。
4.作业布置与批改管理突出“全面性”。
现在的农村小学,班级学生为数普遍不多,所以学科作业的批改必须达到“全面均等,认真及时,规范细致”的要求,让作业批改真正为教师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矫正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表扬尽管当众,批评尽量个别”这是我们对作业批语激励性的基本要求。
5.教学辅导管理突出“针对性”。
小学各科教师要按照“因材施教,挖掘潜能,促进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辅导学生,要侧重于“四导”,即: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学习兴趣的引导、学习习惯的训导、心理品质的诱导,要简化辅导记录等形式化的常规要求,转而用教学成绩的考核评价结果考量教师对学生的辅导情况。
6.学习评价管理倡导“多元性”。
学校要努力突破学习评价这个新课程改革的瓶颈,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激发潜能,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逐步让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另外,要倡导教师以学生成长记录袋的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将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等。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