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不仅要有效,更应该有灵魂
发布时间:2013-12-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秦勇

 

学习《人民教育》2013年22期有效教学的一篇文章。文章中说,我们的课堂要做到三个意识:学生的意识,对话的意识和引领意识。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的教学研究教材设计多了,研究学生少了,特别是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少了。
一、学生意识。
用上海特级教师师于漪的话来说,要做到目中有人,其中核心理念是“以学定教”,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教堂变成学堂。从备课、上课、作业、练习到复习的每一个环节,老师要认真全面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文中提到五个“只有”,相当精要:
1、只有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才学得好;
2、只有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方式呈现时,他们才学得好;
3、只有当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索与活动时,他们才学得好;
4、只有当学生被鼓励和信任时,他们才学得好。
5、只有当学生能学以致用时,他们才学得好。
我原来在雪小的时候常说三个没有: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
没有激励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谈到学习兴趣,这使我想到上一周参加常州市优质学校汇报会议上丁伟民局长的一句话。他说一个优秀的老师,首先课要上得有趣味。靠老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艺术。我还记得江苏教科院杨九俊院长评价于永正老师的课第一点也是非常有情趣。这种情趣不仅是教学的艺术的精湛,而是于永正老师对学科本质有自己独到的理解与发现。当然我们追求的趣味要恰到好处的,不能为趣味而趣味,要看似寻常却意味无穷。把课上得有趣味,这是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追求。雪堰小学在今年的上半年请专家提炼出学校的文化是怡情,从而提出怡情的课堂,我想,怡情课堂首先要有趣味。
其次,从五个只有中,有三个内容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个改变。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课堂是师生和生生之间的生命的交流;改变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平时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比较多,其它两个方式的改变也很重要。
二、对话意识。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对话就没有教育”。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对话。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与交流。这句话也就是课标中提出的改变师生的互动方式。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训练,而是生命的互动与交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做到三个尊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课堂是一种生命的对话时,老师越来越少地传递死知识,更多是激励学生思考,分享彼此的思考和体验。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人与文本的对话,使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和精神提升。
三、引领意识。
教学不仅要有效,更应该有灵魂。这句话说得太经典了,应成为我的课堂教学的追求。高品质的课堂不仅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人性高度。教师要给学生富有高度的引领。这个高度既是专业知识,又是人格品行。文中说出我们一线老师的现状,只埋头于每一天的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琐碎的工作中,于是我们的视野越来越窄,总是停留在所教内容性知识上,某个教学设计上,而不思考本学科更为本质和哲学层面的思想。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就少了应有的高度、深度、灵气和大气。
课堂教学不仅用知识去吸引学生,还要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时在学习老师。教师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学生的深切关爱、教师工作的机智与果断,无不成为教育的力量而深深影响着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这是一篇好文章,文中好多观点是原文摘录,不是本人原创。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