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所以,我们在重视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也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催化”作用。
本学期我拜读了由郑莉老师编写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一书,受益匪浅。此书的灵魂之处是:基础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帮助小学生增强情感体验、提升艺术修养;弘扬民族精神、拓展多元视野;追求教育民主、促进交流合作;完善健康人格、注重个性发展。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采取有效教学策略,最大限度的发展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的终极目标。
音乐教育的价值长期以来被人们低估,在许多人看来,音乐能力只是对少数将来要专门从事音乐工作人才是必需的。对一般学生来说只是点缀,音乐课被视为副课,在要“强调基础”压缩课时往往首当其中。但是,在非智力理论看来,音乐活动对调动非智力因素有十分积极的贡献。下面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充分调动非智力因素的几个策略。
所以全书从宏观到微观,全面、科学、系统的分析与介绍了音乐教学策略的概念、价值、意义,以及音乐课堂中所涉及不同领域的实际操作细节等。给我们的音乐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教育方向,我也将把我所学习的理论结合到实际教学中去,以更好的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总之,所谓“教学策略”是指在特定的教学任务中,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在某种教学观念、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根据教学条件的特点,对教学任务的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以及根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具有针对性、灵活性、随机性、创造性等特征。简而言之,就是音乐教师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将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适度的调节与有效的控制,使学生能够保持比较高的学习热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以达到较理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