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变语文备课观念。
1、备课不等于备教案。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它有两层意思:从广义上讲,是学习,生活,阅读,积累,理论学习等。从狭义来讲是设置预案。而在教学实践中,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管理者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项目填得齐全,那谁的就被认为是好的;相反谁的教案没有写,一旦被发现,那几被认定是没备课,可能不仅要受到批评,还会有一系列的处分。因此,写教案就成了备课的全部。即使通常所写的教案也只能算作狭义的语文备课,其基本要求是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而广义的语文备课则是大备课,终生备课,它以语文教学为核心,涉及到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写教案决不等于就是备课,备课也决不等于就是写教案。因此在课程改革下的语文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更重要的是备理论,备生活。对语文老师而言,有形教案固然有用,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备进自己的心灵深处。那么,语文教师是否就不再需要写教案呢我认为,对于初出茅庐的新教师而言,写教案不仅有助于其调控课堂教学进程,还有利于新教师把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所以,不仅要写教案,还要写详案。而对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来说,年年重复写新教案,这有点重复劳动了。是否可以在老教案上作出修改,实行老戏新唱,或者在语文上圈圈点点,实现教案形式的多样化。我校现在正在进行"集体备课,教案共享"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开阔了教师的视野,也大大调动了教师们集思广益,认真学习的积极性。
2、备教案不再是一味的备师案。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的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这种教案往往是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进行设计的,教师在写教案时考虑第一位的是自己如何叫,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学生的学要服从教师的教,即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互颠倒。这种教案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教案里记录的只有教师与教材。这种教案使教学过程成为单向度的信息传递,即由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在这样的教案中,只把教师的教作为主动的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对待,学生要做的事就是如何去适应教师,这显然是与课程改革背道而驰的。所以,必须改变传统教案的设计理念,对传统教案来一个洗心革面,变教案为学案,变师案为生案,使教案成为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案,使教案为学生而备,使教案为学生而服务,使教案去适应学生,变“以教论学”为“以学论教”。教师要重新考虑学生的角色,把学生真正作为主体来看待,认识到学生不是大容器。在教案设计的基本理念上,教师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学生怎样学",要知道自己的引导,启发,点拨知识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这样就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认知方式,信息处理方式等等。只有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才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案上加以落实二,落实语文备课的内容。备课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是描述大体的轮廓,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