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了的恐龙》教案
发布时间:2013-05-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顾晓明

 

武进区潘家小学顾晓明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不同恐龙的形态找出与它们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2、能根据学习的需要,从各种渠道查阅和收集有关资料。
  (二)科学知识:
  1、了解一些有关恐龙的知识。
  2、知道恐龙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与恐龙有关的各种问题,并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作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
  三、教学准备:
   1、课前发放资料收集卡、学生活动记录单,学生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2、关于恐龙、恐龙化石的文字、图片、模型以及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些三角龙的模型,这些是什么?(恐龙)谈话:这只是按比例缩小了的模型,你们有见过更大的恐龙模型吗?看来大家对恐龙都有一定的了解,也很感兴趣,(出示恐龙园中图片和恐龙化石、恐龙模型图片)这是恐龙博物,里面展示有国宝级恐龙化石五十多具。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博物馆,一起去更多地了解生活在6500万年前的爬行动物——恐龙。(板书:恐龙)
 (二)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和还原过程。
1、谈话,我们都知道恐龙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完成板书:消失了的恐龙)我们看到的这些恐龙模型、图片和影片中的恐龙都源于对恐龙化石的研究。
2、谈话:恐龙化石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让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板书:化石的发现)
多媒体出示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恐龙化石发现的历史资料:英格兰乡村医生曼特尔和他的妻子都爱好收集化石标本。1822年的一天,他的妻子陪他一同出诊,当他在为病人诊治时,他的妻子在屋外修路的工地上发现了一些奇特的牙齿化石。这是一些很大的牙齿,根据牙冠被磨光的斜面来判断,很像是某种大型“厚皮兽类”已经磨损的门齿的一部分。按牙齿的比例类推,曼特尔发现的这种动物体长可达40英尺(约12米),显然这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巨大的食草爬行动物。 以后,恐龙之类的化石又陆续有所发现。古生物学家对从岩石中发现的那些颌骨和牙齿化石进行了研究,终于得出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又不得不接受的结论:这是一种以往从未发现过的巨大爬行动物,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欧文为了说明在中生代地层中发现的陆栖的大型爬行动物,首先创造了“Dinosaur”(恐龙)这一名称,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中国一向有关于“龙”的传说,所以译为“恐龙”了。
4、谈话:从刚才的资料中我们知道恐龙化石在我们研究恐龙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大帮助。哪些些埋藏在地下亿万年前恐龙骨骼的残骸和遗迹,被我们发现的时候大多已经不完整了。(多媒体出示一具还原的三角龙化石骨)提问: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完整的恐龙骨架又是怎样被还原出来的呢?你能猜想一下科学家是怎么做的吗?
5、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6、谈话: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不一定科学。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是怎么做的,阅读书上25页的资料
PPT出示科学家还原骨架的过程:科学家用刷子除去恐龙化石上的沙土;包装,清理,还原成骨架。(板书:化石的还原)
7、谈话:恐龙化石是非常稀有而珍贵的,恐龙骨架被科学家还原出来了,科学家还将进行更深的研究。提问:猜想科学家能从这副恐龙骨架上获取哪些的信息呢?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仔细地来研究这幅骨架,看看我们能猜测、获得哪些有关这只恐龙的信息。
8学生交流
9、小结:从恐龙化石身上科学家可以推断出恐龙生存的年代,恐龙的体形、姿态和生活习性甚至是死亡的原因。
(三)了解关于恐龙的相关知识。
1、PPT出示三角龙的资料(三角龙,头部有三个角,由此得名。是角龙科的草食性恐龙的一属,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晚白垩纪晚马斯特里赫特阶地层,约68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三角龙是最晚出现的恐龙之一,经常被作为晚白垩纪的代表化石。三角龙也是最著名的恐龙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欢迎的恐龙。)
过渡:通过科学家对三角龙化石的研究,让我们对三角龙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从第一块恐龙化石发现到现在,科学家对恐龙的研究从来都没停止过,越来越多的恐龙化石被发现、还原复制了出来,都有哪些恐龙呢?今天老师也帮大家准备了一些恐龙的资料,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认识更多的恐龙。
2、学生分组阅读资料。
3、谈话: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喜欢或者熟悉的恐龙。
4、学生交流有关恐龙的知识。
霸王龙,最凶残的恐龙。长17米,站立起来就有6米高。它那血盆似的大口里长着匕首般的牙齿,专门捕食那些吃嫩枝绿叶的恐龙。
甲龙,甲龙生存于白垩晚期,是一类以植物为食、全身披着“铠甲”的恐龙。它们一般有五六米长,后肢比前肢长,身体笨重,只能用四肢在地上缓慢爬行,看上去有点像坦克车,所以有人又把它叫做坦克龙。从自卫手段上看,甲龙已经使自己发展到了顶点;全身披着厚重的甲骨,有的还配有利刺。它的骨质、钉状的骨板与锤状的尾巴(又称尾锤)提供很好保护作用,它的骨骼在蒙他那州发掘到,属于恐龙族群中最后灭绝的一支。
剑龙,也叫骨板龙剑龙为一种巨大的恐龙,生存于侏罗纪晚期四只脚的食草动物。它们被认为是居住在平原上,并且以群体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龙的食草动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有一排巨大的骨质板,以及带有四根尖刺的危险尾巴来防御掠食者的攻击。大约可达 12 公尺长和 7 公尺高,可重达 4 吨。
梁龙,形体最大的恐龙。梁龙的脑袋很小,脖颈和尾巴很长,形体巨大,全身可长达20多米。
似鸟龙,意为像鸟的恐龙,属于蜥臀目兽脚亚目似鸟龙科恐龙,主要生存于三叠纪白垩纪晚期的北美洲。似鸟龙具有很轻的骨头,有着长而俊美像舵一样的尾巴,经常捕食蛙类和蜥蜴。著名的始盗龙、异特龙、暴龙、窃蛋龙都是这个大家族的成员。它们两足行走,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嘴里多长有利齿。目前,绝大多数古生物学家都相信,鸟类起源于兽脚类恐龙。
中华龙鸟,生活在1.25亿年前、奔跑迅速的一种小型食肉恐龙。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钩锐利,后腿较长,适宜奔跑,全身覆盖着黄褐色和橙色相间的羽毛,而尾巴则是橙白两色相间的。中华龙鸟的化石最早发现于中国东北,沿着它的头、脖子、后背以及尾巴,长着与众不同的鬃毛,形成斑纹。利用电子显微镜,科学家发现化石中的“黑素体”,这是一种羽毛里的微型结构,不同的“黑素体”会让羽毛、皮肤或者头发出现不同的颜色,包括黑色、灰色、橙色或者棕色等。
鸭冠龙:鸭冠龙与霸王龙一样,出现于恐龙时代的末期。鸭冠龙最特别的地方在头部,牠那扁而长的颚骨,像鸭的嘴巴,所以有了鸭冠龙这样的名字。过去人们以为鸭冠龙的生活与鸭子相似,是在水中游泳,并且以水中植物为生。后来科学家研究鸭冠龙化石的时候发现,牠们并不是吃水草为生的,而是以岸上的树木为食物,鹅冠龙也有同样的习性。鸡冠龙与其它一样是食草动物。
3、谈话:我们刚才认识的这些恐龙都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爬行动物,还有生活在水里和能在天上飞的恐龙呢!多媒体出示以下资料:
蛇颈龙,生活在水中的恐龙,能在水中快速地追捕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身体较偏平,以减少水的阻力;头颈伸长,使运动更加灵活;嘴里长着尖锐的牙齿,能咬住滑腻的鱼儿;四肢变成了鳍脚,便于划水游泳。整个模样仿佛一条长蛇和一只乌龟的结合,由此得名。
翼龙,能在天上飞的恐龙,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北美洲翼龙,双翼展开宽11米以上。
4、小结:通过科学家在恐龙的研究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各种恐龙特征给它命名。
(四)为不同形态的恐龙寻找相应的化石模型。
1、谈话:现在我们对恐龙应该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在来考考大家。
2、学生完成活动记录:寻找对应的化石模型。
3、学生交流、汇报,说说这样对应的理由。
4、小结:每种恐龙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根据其特征我们很容易就能找到他们相应的模型。
(四)拓展、延伸:
PPT出示:通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的研究,我们了解认识了恐龙。现在我们知道:恐龙曾经是地球的统治者,生活在距今2亿3500万年到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有陆生的,有水里游的,也有天上飞的,有吃肉的,也有素食的,它们形态多样,各成系统,霸占一方。但是遗憾的是在距今大约6500万年前突然就从地球上消失了,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
1、对于恐龙的灭绝消失,科学家提出了很多猜想、假设,你知道哪些关于恐龙灭绝的假设?
    2、播放视频《恐龙大灭绝》
3、要想更多地研究恐龙,我们可以去网上查找更多你需要的资料,我更希望有同学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帮我们人类揭开恐龙灭绝之谜。
 
板书设计:                   
     化石的发现
消失了的恐龙     化石的还原
                                       恐龙的研究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