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
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和长征的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先让学生发言,然后老师总结: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同学合作学习,正音释义。
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三、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四、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五、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还有人认为,“寒”字意味着在革命洪流面前顽敌的寒栗。你同意哪一种看法?或者另有自己的见解?
那么“暖”字你又有哪些见解?
六、全班同学齐声背诵这首诗。
七、作业:
1.背诵诗歌。
2.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3.拓展阅读 。
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逶迤、磅礴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只等闲: 细浪、泥丸 (夸张)
(赵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