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钮晓萍)
发布时间:2013-05-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钮晓萍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武进区潘家小学    钮晓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骤雨初晴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品诗赏画,导入新课。  

1出示: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2、其实赞美王维的苏轼本人,他的许多诗词也是诗中有画,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它又是一幅怎样的画呢?咱们要下心来,细致地欣赏、体会,才能发现其中的妙处。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这长长的题目同样告诉了我们不少信息,你看出什么了?  

(六月二十七日,同样是农历六月,盛夏时节;望湖楼,是西湖边上的一座观景楼,地点也在西湖边,看来描写的也是西湖的景色;醉:似醉非醉,带着醉意;书:书写,写。)  

能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吗?(六月二十七日这天,诗人在望湖楼上趁着醉意写下了这首诗)  

2诗人带着醉意写下的是一首怎样的诗呢?  

①自由读诗,要求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一点韵味。  

②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有板有眼,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③你最想欣赏谁的朗读?及时评点、表扬。  

④全班齐读。  

3、苏轼的写景诗特别有名,最为人称道的又是他巧妙而贴切的比喻。在这首诗中,你看到这样的比喻了吗?(“黑云翻墨”与“白雨跳珠”)  

4、苏轼的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夏天西湖边的一场阵雨)  

5、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轻声读读诗句,用心揣摩揣摩。  

出示:这是一场(    )的雨。  

①急雨,来去匆匆:“未遮山”“忽吹散”  

雨大,声势浩大:“黑云翻墨”“白雨跳珠”“乱入船”  

③雨,令人陶醉:“白雨跳珠”“水如天”“醉”(引导学生体会:这雨中的美,不是柔美,不是甜美,不是娇美,而是壮美。诗人深深为这壮美的景色而陶醉了。)  

三、还原画面,感悟诗情。  

  

1一般来说,人们描写一场雨,基本会按雨前、雨时、雨后的顺序来写。苏轼写这场西湖雨,是不是也遵循了这样的顺序?你能找出相对应的诗句吗?  

(雨前:黑云翻墨未遮山  

  雨时:白雨跳珠乱入船  

  雨后: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诗中有画,苏轼的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默读全诗,展开想象。出示:这是一幅(    )的画。  

3苏轼不愧是位了不起的大诗人,他短短的一首诗,描绘出了如此多的景物、如此迅速的变化,也让我们读出了不止一幅的画面。怎样读好这首杰出的写景诗呢?请大家再来揣摩着读一读,注意轻重缓急的变化,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  

4练习朗读,读出诗味,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5每一段文字后面,都站着一个具体的人。有的人如果在外出游玩时遇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往往会觉得扫兴,会悻悻而归;而苏轼却兴致勃勃,带着惊喜之情来欣赏这场雨,并为大自然壮美的景象深深陶醉。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6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还想问一个问题:一场写夏天暴雨的诗,与你何干?你能把它与我们的人生联系起来吗?  

(人的一生,难免遭遇突如其来的风暴,应当以洒脱的姿态,欣赏黑云白雨以及雨后的湖水如天。)一首好诗就是这样意蕴丰富,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反复品味。  

7最后,让我们和伟大的苏轼一起,站在风云变幻的雨中西湖边,再次响亮地吟诵这首诗吧!  

  

板书设计  

   来去匆匆,声势浩大  

   充满动态,雄浑开阔  

   豁达豪迈,乐观开朗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