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山水画
发布时间:2013-10-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马建强

 一、教学内容:

用中国画水墨形式绘制的以大自然景物为主体的画称做山水画,做为独立题材的山水画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其间产生了众多杰出的画家与精湛的作品,文化内涵更是博大精深,是一门技术性、艺术性极强的专业。短暂的一节课只能使学生对山水画的部分常识有一些最基本的了解,激发对继承传统文化的欲望,本节课试图通过课件图片的赏析,提高审美素养,达成情感、认知目标,通过教师示范简略学习一点点山石和叶树的画法,以达成操作目标。

本课教材展示了各类名家山水画,通过赏析和尝试,让学生了解水墨山水画基本的勾、皴、擦、染、点的用笔、用墨和用色的笔墨技法,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从文化情境中感受水墨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水墨山水画的笔墨技巧。掌握山石勾、皴、擦、染、点的基本方法和树木点叶多样方法,以及山水小品的表现形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讨论、游戏、练习等教学活动,体验水墨山水画欣赏表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感受水墨山水画意境之美,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山石勾、皴、擦、染、点的基本方法以及多种点叶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悟水墨山水画的笔墨、虚实、意境之美。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一)老师出示山水画作品

1、请学生欣赏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问题:你喜欢这幅画吗?说说理由?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大胆表述各自理由)

2、揭示课题:水墨山水画,并板书。

(揭题环节要根据本班答题的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调整揭题时机。如果学生讨论结果多数倾向山水上,教师即揭示课题水墨山水画。)

二、欣赏互动

1、请同学回忆一下我们一前讲过的构图的几个重要性。

老师小结:(要有疏密、浓淡之分,近处画的实远处画虚一点)

这就是我们水墨画的特点意境深远,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示范练笔

导语:这样富有意境的地方让我们向往。我们要学这样的水墨山水画,就要从一石一涛,一草一木开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画石头。

(一)学习山石的画法

1、教师示范石头

1、请学生观察思考。

1

问题:山石完成没有?还缺少些什么?有什么小建议?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此环节设置问题,启发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自主发现,找出画山石的过程和方法。并引出皴擦概念。)

3、教师示范:山石的技法。

(示范法时,提问:如何用笔?墨量、水量多少?教师可以边画边互动。)

4、教师小结,归纳方法,并板书。

——形象、姿态——湿

——纹理、结构——

——毛燥、质感——

——色泽、整体感——湿

——苔草、生机——

 5、学生欣赏后练习

6、教师相机指出学生在绘画过程中的优缺点。

(三)树叶的画法

导语:有了石头再加上树木我们才会感觉到画面的生动性和完整性,接下来我们学习树木的画法。

1、树木的结构:

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也千差万别,但每株树都是由枝、干、根、叶构成,它们的生长规律是:主干粗、枝干细,枝干越分越细。

2、树干、树枝的画法:画树的顺序是:先立干,后分枝,最后点叶。

古人有树分四枝之说。意思是指画树要四面出枝,才能表现出一棵树的立体感。再则,画树枝要注意取舍、概括,以达到简化,同时在画面的树干时,多用浓墨,画后面的枝干时,多用淡墨来表现,使其具有远近关系和层次。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提炼,把各种树木的种类和各种树枝的生长规律和形态概括为两种基本形态。

老师示范:在石头的旁边画上一到两棵树木,运用点的方法画树叶,画叶时注意叶子的疏密关系,以五个小点为一个单元进行绘画,利用水墨的浓淡画出叶子的前后关系。

3、学生欣赏后进行练习。

4、完成一幅简单的水墨山水小作品。

作业要求:形态、笔墨、虚实、意境。

四、学生作业

(学生作业时,教师巡视。如发现共性问题,可以及时互动讨论,或者师生互评。)

五、作品展示

师生互动,将作品展示于展示区域。

(鼓励学生积极展示作品,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潮湿宣纸的取和贴,避免破损。)

六、互动评价

(一)评价要求

 展示学生观赏作品。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评价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评价,交谈感受。)

问题:

1)对自己的作品满意吗?(哪里最满意?)

2)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3)对哪幅作品有小建议?

4)有什么小困难?有什么小妙招?

(二)总结:如果说水墨山水画是一本厚重的书。今天,我们只是一窥封面。以后我们要一起打开封面细细翻看,在浓墨重彩之中领略祖国的山水之美。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