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系列活动——艺体专题沙龙之三
发布时间:2014-12-05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秦旭峰

   

常州市级课题《指向师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常规重建的行动研究》
武进区潘家小学区市级课题系列活动之三
——专题沙龙活动
一、时间:2014年12月5日
二、地点:艺体办公室
三、参加对象:艺体综合办全体教师
四、主讲人:秦旭峰
五、主持人:谈冬玉
六、主题:针对体艺2+1工程,如何促进学生素质或学科素养的发展。
七、后续活动:拓展思维,勇于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学科素养。
整理人:殷晓霞
主持人: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教导处翁惠琴、陈映华主任一起参加我们的教学沙龙。期初我们确定在教学中要多问自己这四个问题:我的课堂实践促进了学生何种素质的发展?何以证明我的课堂实践促进了学生发展?这一发展是如何实现的?我如何通过自己的实践,促成学生的再发展?请问:作为一线任课教师,针对体艺2+1工程,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素养发展或者转变教师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协同发展上做些什么呢?
顾晓明:我认为是教师的状态。个人总结了教师走进课堂要有“三个带进的艺术”:“把激情带进课堂”, “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趣味带进课堂”。学生学习兴趣往往是跟着老师走的。
蒋映:我谈谈课堂的提问,提问是师生互动的基础,不光是一种反馈,有质量的问答一定是检验课堂效率的标准。教学之路就是问题之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个有效的课堂应当向问题敞开,更要向有价值的问题敞开。但课堂提问的确是一门学问。向学生提出太多,让人心疲神乏。同时,问答也是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学生素养的提升与老师设计的问题直接相关,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综合素养的状态。老师们的提问能否直指对象本质,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打开心灵,激活思维,因而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科素养。
马建强:我接着蒋老师的话题,一个有效的问题从何而来?概言之,它来自教材、学生、教师教学需要的三位统一。首先,教学的问题来源于教师的发现。能否从普通的现象、常规的教学资源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问题,取决于教师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及思考深度。其次,教学的问题来自于学生。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这取决于教师的爱心。最后,教学的问题还来自于教材。根据教材内容,从教学预期和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之中找出的问题,应该是很有价值的问题。
王安石:关于主持人的问题和大家的发言,我谈一下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就象参加足球比赛一样,即便大汗淋漓,也会乐此不疲。如何引领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回答是八个字:运用之妙,存乎于心。基本的前提是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学生自然喜爱并心生敬意;再有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甚至富有磁性的教学语言,学生必会如沐春风;三是创设的教学情境。通过相应方法和手段尽量调动更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略。
吴文明:我也觉得兴趣很重要。如果说新课程呼唤有趣而充实的、朴实而有效的、真实而有为的课堂教学,那么,常态课当谋求一种以“交流、探究、引领”为宗旨的课堂文化与活动范式,构建一个以“真实、朴实、充实”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价值体系。站在学科教育的更高境界上深度思考:让儿童怀着对知识、智慧、生命乃至精神的需求去热情体验学习、享受课堂和学科知识的再创造,当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文化品格。
主讲人:专题《让艺体之花,姹紫嫣红,盛开不败!》
在扎实开展“体艺2+1”工程之际,能有这样的学习、求教机会,甚感荣幸,收获颇丰。大家讨论积极,我也不做专题讲话了,我想大家交流过程中,在教材处理上的各具匠心,组织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流程各显亮点,处处彰显对“艺体工程”的孜孜追求。
1、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态度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效率自然提高。课堂提问,学生注意倾听,也允许出错,从评价着手激发学生内因、潜能,因而学生由始至终处于“兴奋”状态,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
2、把好尺度,“扶”“放”结合。学生的“惰性”是教师“亲自”培养出来的。高师引领学生走路,拙师搀扶学生走路,劣师替代学生走路。敢于让学生犯错,学生在智慧的碰撞中,掌握了体艺技能的学习方法。
3、面向全体,有教无类。找准 “最近发展区”,分层细化目标,让不同层次学生各得其所。“偏爱”学困生,尽可能为之创设机会、提供方便,培养其表现欲、“成就”感。我认为,这方面老师备课时要多“预设”,课堂上要一以贯之地执行。
提高学科素养”是一种理念,是一种追求。让我们共同努力,使学生学而思考着,学而实践着,学而收获着,学而快乐着!让“艺体”之花,姹紫嫣红,盛开不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