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教材所蕴涵的美育因素,运用多种方式使审美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此,笔者梳理了自己和同仁的一些思想观点和实践经验,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教学方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对于美好的事物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儿童这一特点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审美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如果把墨香飘逸的语文教材比喻成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位出色的导游,带领学生去跋涉攀登。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美,利用教材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精美的图像、鲜明的色彩等一切美好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也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让学生即兴表演,开展小组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创造美。
一、创设情景感受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引入情景后被激活。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审美情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创设恰当的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审美情趣。如在导入新课时可利用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及播放音乐、观看影碟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感受美、发现美。
二、朗读感悟体验美
朗读是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组织学生读,一方面在语境中学习掌握生字词,另一方面使学生获得语言的畅达美感,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入情,引导学生对那些表情达意的语言文字细细思考、品味赏析,再由文及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性,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审美效果。如《庐山的云雾》一课,作者不仅用词十分准确,而且句式也非常讲究,读来琅琅上口,把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变化多端”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习这些句子时,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分析各分句间的联系,使学生品尝句中的韵味,在欣赏中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庐山的秀丽景色和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三、分析比较理解美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中美的语言,从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教材中的古诗、散文等都是语言的精华,语句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教学时要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从中发现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如教学《燕子》一课时,在学生了解了燕子的外形特点以后,可以让学生朗读下面两句话,然后进行比较,看看哪一句中的燕子更可爱。第一句是:一身黑羽毛,一对轻快的翅膀,一个分叉的尾巴,这就是小燕子;第二句是: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学生读后异口同声地说第二句中的燕子可爱,因为第二句增加了一些描写小燕子外形特点的词语,这些词语使原来干巴巴的小燕子变成了机灵可爱的小燕子。此时教师加以小结:正是因为有了作者这一段精彩的描写才有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优美的语言能准确地再现美好事物的形象,这就是语言的作用。教师最后组织学生反复感情朗读,直至背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文章的语言之美,受到感染;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形象,让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感受到美,得到美的享受。如《九色鹿》一文,九色鹿为了救落水人调达,奋不顾身跳进汹涌的河水之中,挽救了垂危的生命却不需要任何回报,其外形是多么美丽,品德多么高尚,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一美的形象,让学生充分感受其中的美,产生丰富的联想,受到深刻的教育。
四、拓展想象深化美
小学生受教育知识及生活阅历的局限,对事物的认识鉴赏能力不高,因此教师除了要鼓励他们展开大胆的想象外,还得教给他们掌握想象的方法,让他们在想象中不断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点,凭借事物的特征、根据事情的发展、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合理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意识和审美能力。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中,狼凶狠狡猾,而羊弱小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了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是被吃掉了呢?还是获救了?在这里让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狼一下子扑了空,撞死了。”有的说:“正在这时候,猎人赶来救了羊。”……无一不体现了孩子们对善良的倾情和对恶的深恶痛绝,也体现了学生对美的追求,这样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并加入了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五、运用媒体感受美
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它的形象具有间接性,给欣赏者带来许多不便,而电教媒体的运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快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运用媒体能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国的汉字是一种艺术性的创造,它结合了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把一个个没有生命的汉字变得形象、生动了,让学生在学会汉字的同时,感受到汉字的无限魅力。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播放配乐朗读录音,通过一定的节奏、旋律,渲染气氛,创设情景,使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意境中,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在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情文并茂、文质兼美,适合借助播放配乐朗读,进行审美教育。如《荷花》、《趵突泉》等。第三,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审美情趣及审美的价值观念。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过程中,适时出现邱少云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彩色图片或影像资料,将画面形象和语言形象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想象主人公为集体潜伏成功,自己强忍被烈火焚烧的剧痛而一动不动的高度组织观念,于是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自然矗立中学生的心中,学生受到了伟大崇高的灵魂美、奉献美的熏陶和感染。
六、实践活动展示美
第一,开展思维性活动。例如举办紧张、激烈、思维性很强的辩论赛,让学生进行缜密的论据准确,运用完备的陈辞,展开激烈的辩论,使学生的思维好似插上了翅膀,尽情驰骋飞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也是不言而喻的。第二,促进交流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练习,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交流能力是益处颇多的,既能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又能促进课堂教学,能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第三,情感体验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是学生体验祖国民族文化、优美语言的良好方式,很多课文后都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经常性地开展朗读比赛,学生会在细细品味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这是一个释放活力、舒展灵性,又生动活泼的现象。第四,培养探究性活动。在课外活动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创作、排练、表演课本剧,这些活动不仅会让学生学会与此相关的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产生成功感和愉悦感,是美的。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应是美的使者,我们只有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基础,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念,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才能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也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王一川 《美学与美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童庆炳 《文学概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