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作业批改变成读懂学生的过程
每一位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都会日复一日地做着若干件同样的事,作业批改,无疑成为频率最高的一项日常事务之一。在对与错之间穿行,与“√”和“×”符号相伴,一种非此即彼的抉择中,焦虑与无奈时时溢于言表。作业批改,不应该成为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累赘,基于学生的视角,把作业批改变成读懂学生的过程,在见微知诸中,来观照学生的学习,那将会是另一番的盛景。
读清学生的态度
学生的作业态度,是影响学生作业质量的非智力因素之一。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有一个良好的作业态度,直接攸关着学生学习的效益。在作业批改中,我们希冀都能整洁、完整、正确。然而,教师美好的意愿往往会被残酷现实摧残,总有一部分作业,让教师不堪忍受,字迹马虎,版面混乱,尤为可气之处是,一贯以来的“应付”思想,让作业变成了错误百出的超级“混乱场”,如果教师一味的无视,只会助长其恶劣的态度,当然,一味的斥责,更难收效。
其实,作为一名教师,在数学作业中,学生的作业态度,一睹就能见其“风采”,教师,在读清之余,给予的是必要的指导。树立榜样,进行典范引导,这也是教师最常用的一招,通过优质的作业展示,进行必要的展评,让学生在中内心产生冲击,通过阶段性的观察和指导,促其向榜样靠拢,并给予适时的鼓励;进行诫勉性谈话也是势在必行,教师定时或不定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其在思想上有明显的触动,态度上有实在的转换,结合与家长的合理交流,形成家校合力,共促成长。
读出学生的困惑
学生的困惑始于何处?在学生的作业中也能窥见一斑,学生的作业中,留存这他们最真实的思维痕迹。读出学生的困惑,可以以学生的作业为切入点,进行辨别、筛选和提取。理解的偏差、方法的谬误、负迁移的侵扰等,都是横亘在学生作业进程中的“绊脚石”。
基于学生的困惑,帮助学生“突围”是教师最义不容辞的要务。很多时候,学生作业出现的各种错误,是对知识理解不到位所致,长期以往,不断累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
善于找困惑:学生作业中存在的困惑,各人有千面,教师要能从学生的作业中找出困惑所在,是分析不到到位导致的错误,还是知识运用上的不全面,抑或是对知识本身一知半解甚至是没有掌握,不一而足,都要能从学生的作业中窥出端倪。
长于解困惑:面对学生不同的困惑,教师需要近距离与学生沟通,帮助化解困惑。教师的操作上,可以点对点的单独指导,这样操作更有针对性;面对共性的错误,可以是全局性的辅导,在课堂上进行必要的知识提炼与优化,消解困惑;少许学困生,限于教师的精力和时间,在教师给予单独指导的同时,可以挑选平时学业优秀的同学当“小老师”,进行长期跟踪指导。一句话,面对学生的困惑,需要从方法层面和思维层面深入进行排解,确实有效地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假以时日,学生能够自助让困惑消散与无形。
读明学生的需要
“每天都是这样的作业,真没劲!”“哎!这么多作业,我们快成作业机器了,何时能做完呢?”“老师!这么难的题目让我们做,我们不是神童。”在一次对校内学生进行作业情况调查时,学生的反馈大多尽显牢骚。
一成不变的作业形式,枯燥乏味的作业内容,往往会使作业沦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鸡肋”。可以说,有什么样的作业模式,学生就有什么样的应对心境,也就会呈现什么样的作业“生态”。从上面学生的反馈中,可以显现出当下的作业,普遍存在这样的瓶颈:或过于整齐划一;或囿于以量取胜;或趋于繁难超界,不一而足。学生的作业需求,也慢慢演变成为了教师“追分逐利”的一个隐形“私欲场”。
在作业批改中读明学生的需要,就要从学生的“本位”立场换位思考,把作业烹制成学生需要的“营养餐”提供给他们,内在的营养成分既要合理,又要适量。那学生的作业中究竟要调配什么样的营养成分呢?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是心知肚明的,只是长久由来的惯性思维和僵化动作遮蔽了自己的双眼,固化了自己的行为。学生的作业,从“量”上把握,需要在数量和质量上有机协调,题不在多,贵在精;以“度”为考量,寻求梯度和效度的结合,在作业中需要有拾级而上的台阶,做的题也要有效能产出,练为学服务,学以练巩固和深化;寻自主性和发展性融合,作业设计,多元展开,避开“枯解死做”的静态模式,穿插调查性作业、设计性作业等作业内容,甚至可以用“共同体”式的小小学习团队来协同完成作业,分享成果,交流学习经验。
读学生是一项技术活,用学生的作业来关照学生的学习,是时下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教师提升教学效益的一个基础性目标,更是促进学生长足发展的一项有效措施。
《课程与教学》5期(双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