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了解 寻求理解——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10-2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文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天都希冀孩子们自己的授教下,能长知益智,收获成长的喜悦,但避免的是,面对一些教学内容,直视学生习题中的各色错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煎熬中反思:到底该怎么教,孩子们才能融会贯通,并做到举一反三?众人之困,亦是我之
我们不会教了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每一位教育者,都是从孩提时代走过来的,也会不断地以孩子的视角去审视当下的教学内容,当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学的?也在这样的苦恼中,一路追问,一路探寻。直至,一道习题的出现,让我从孩子身上受教,原来,成人化的思维,蒙蔽了我们教学的眼睛,俯视成了我们一贯的动作,而少了该有平视、仰视——蹲下身擦亮眼去洞察孩子们的想法。
【案例】
在学习完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的内容后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出现了如下一道习题:
一个边长是20厘米的正方形硬纸板剪成4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如下图)
 
在批阅时,近一半的学生的答案20×4=80厘米),80÷4=20厘米)。
孩子们的解法,到底是出于何种想法,带着心中的疑虑,我进入了课堂,与学生进行了正面交锋抛出如上解法之后,我与孩子们的思维对垒就此展开。
探问为什么这样算?
师:孩子们你为什么这样算
生120×4=80厘米),是先算出大正方形的周长,因为需要求出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这里正好分成了4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所以大正方形的周长除以4,也就是用80÷4,就可以算出每个小正方形的周长了。
(众多学生点头示意表示赞同 。)
【旁白原来如此回答得直接干脆,我内心却豁然开朗,出大正方形的周长再平均分一分,孩子们有错吗?扪心自问,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是否经常或者近乎固执地把这样单一、模式化的解题方式灌输给学生呢?不可否认,你有我有,他有,大家都有。
突围:到底该怎么算?
师:哦!老师明白了!你们想的有一定道理,不过……
画音刚落,有学生提出了不同想法。
2:老师,我认为不对
师(故作惊讶表情):你是怎样想的呢?
2:他们求出的并不是小正方形的周长。80是大正方形的周长,用80÷4=20(厘米其实求出的是还是大正方形的边长,或者说是小正方形两条边长的
(看着大家疑惑的表情,学生径自走上黑板,在图上做了小小的标注。
 
  
生3哇!下看明白了,怎么就没想到呢?其实,我完全可以描一描”小正方形的周长后,弄明白了再计算
师:说的真好,先“描一描小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是棒的办法呀!,我们一起来描一描”。
:通过“描一描”,你想说些什么
生4:求小正方形的长,只要知道它的边长就办了
:你能找到小正方形的边长吗?
生4:这就简单了,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大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也就是20÷2=10(厘米
生(集体):来算,我来算……
生5老师,为了更好地理解,其实我还想到了一个办法
同学们都目光所聚。
生5:我想到了切一切”的办法,是从大正方形上拿一个小正方形下来,单独想一想它的周长怎么算
:来,老师就按你的办法,拿一个出来,一起来看你们认为怎么
  
生6:是一好主意这样“切一切拿一个下来,就更容易理解了,20÷2=10厘米),求出小正方形的边长,10×4=40(厘米,多简单
【旁白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倾听孩子们错误背后的原生态思考。顺承着孩子们的思考误区,由他们求出的不是小正方形的周长”这个点生发开来,通过磨、研、思、辩,以“描一描切一切为动态手段,直击小正方形周长的要点,阐明要义,其中要旨,无需教师过多言说。】
升华:还可以怎样算?
正欲“鸣金收兵之际……
生7老师,我想到了不同的计算方法
:是吗?说来听听!
生7:我是这样算的: 20×2=40(厘米
师(故作好奇):还可以这样算?这又是怎么想的呢?
生7根据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了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大正方形边长的一半, 所以,2条大正方形的边长就是4条小正方形的边长,所以就可以用20×2来计算小正方形的周长。所有学生的解答中并未出现种方法
:大家明白了吗?
生8:老师,我懂了,我还可以图上来画一画,的更清楚了。
:好的,那请你来画一画。
      
掌声响起)
师:了不起!同学们从自己的错误中,灵活地寻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会思考的更全面,感谢所有同学。
【旁白恼人的错误,变得如此可亲可爱,错误的探秘,成就了真相大白的无比精彩——思维的多元开放,方法的灵动巧妙。事实可见,孩子有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或许,我们在教学中,过多的牵引、喂食,方法的机械搬,忽视学生内的思维特质,才会导致解题中“尸横遍野面。】
启示】
所见即所得,直观化、表象学习行为,是小学阶段学生尤为明显的特征,这当然一方面受限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同时较大程度地受制于教师的教学固守本案例中,导致错误的原因,是孩子们并不能完全出小正方这一单个体来进行针对性思考和解决。基于成人化的思维们教师理想地认为,理应是这样思考,却不能正确解决呢?正是过多理应,固化了教师教学思维的同时,也羁绊了学生的思考进程。但是当探问到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下,把学生见到的“表从直观意念中直接“剥离”开来,辅以前后承接具体的演化过程孩子们的表现却能如此多姿多彩。源于此贴近学生的思维而教,顺应孩子的天性而学,理应”成为每一位数学老师孜孜求的目标
在这样的追求下,我们该何为?不妨以“三问来做到时时自省
一问把儿童当儿童了吗?
儿童只是儿童。但是,现如今功利化的教育价值导向,却让我们教师的眼里缺少了儿童韵味,这也导致我们面对的儿童不再是儿童。试问,你和现在的孩子打成一片的吗?你的课堂中,还有小手林立,孩子们畅所欲言地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吗?……不一而足我想,更多的是,你为了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任务,面对孩子们的旁逸斜出,会无情地打断,硬扯着孩子们朝着自己预设方向航行。教师想的、做的、要求的,就是学生需要想的、做的,必须达到的。跳出教师自认为的应该,让孩子按照你认为的应该的标准解锁,儿童才能真正回归儿童。
问:了解孩子错误背后的原因吗?
孩子们学习中的错误,既是教学的资源,也是学习深入的路径。,你面对孩子形形式式的错误,是否只有埋怨只有感叹只有无奈?是否能主动地去了解孩子们错误背后的原因呢?其实“笨有笨法,巧有巧劲。”孩子们在用自己的思考,竭力尝试问题得以解决。孩子们的错误,是他们学习中的问题所在,暴露出了思维中的盲点、断点、困惑点,我们不妨走近孩子,进错误,或许,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问:你了解孩子们的课堂需要吗?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被认同、尊重的需要。尤其在以孩子们为主体的课堂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可是我们的课堂,给了孩子们多少自主权孩子的思维,是不是在我们强硬灌输和代替下,变得无趣显得单一?我们仁慈地给孩子合作、交流、讨论、操作活动,是不是形式大于内容?课堂上,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或许,其答案是各人千面的,我想,跳出说教的范畴,学生以自主,顺承着孩子生长的意愿,在助人自助”经历中,创造未知的精彩,生命之花才能绽放。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云。”当放下过多的附加要求、控制评价,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关注、关怀,孩子才有拔节生长的自然韵律生命才能生动而自由起来。
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学案》2016年9期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