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眼睛思考,以绘本为载体的美术教学策略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4-0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殷晓霞

 

用眼睛思考,以绘本为载体的美术教学策略与研究
武进区潘家小学  殷晓霞
美术是一种自然的表达方式,是通过想象力,创造性活动,艺术创作和美学评价来发展个人独特潜能的一种途径。强调通过感官体验加深认识,增长观察,感知,记忆,想象以及反射生活经历的技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开阔的思路,丰富的感官体验,并且培养他们创造性的态度和性格,学生们的领悟力,创造性思维、自我表达能力和发现能力,通过美术培育更敏锐的感官体验。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艺术能力和感知能力,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并且学习愿望强烈,但往往没有耐心。他们喜欢明亮,简单,色彩丰富不复杂的活动。他们也是本能的设计师,喜欢奇妙虚构的事物,而且从来都是在直觉下描绘事物,并不停下来分析。所以在现在我们要做的并不是纠正他们画的对和错,而是引导他们用视觉、触觉、听觉、味觉等去发现和体验事物。同时保护好这阶段的孩子的直觉天性,利用绘本为载体激发学生的想象。那么我是如何做的呢?下面我来谈谈这几年的教学感受。
关键词:感知技巧情感体验观察绘本
一、      专注感官体验,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
众所周知,训练眼睛的观察能力是绘画的前提。但是,有些教师经常依赖而简笔画等于纵容孩子“拒绝”观察——教师已为他做好了一切:苹果,是个圆圈;小鸟,蛋形加圆再加三角……这样一来,画画便成了极简单的事。物像在孩子眼里成了一个个简单符号,不用观察就可信手拈来。是否在使用概念化形状描绘事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一些细节?比如,当他们在用圆圈代表头部的时候,胳膊和腿都是棍子的时候,我们可以提醒他们注意身体各部位的连接处——腰,脖子,膝盖,手肘为什么能弯曲。学生就会更多的体现这些细节。在一本有关美术教育的杂志上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这样一位母亲,为帮助孩子学画,买了青蛙和金鱼在家里养起来,利用孩子喜欢小动物的特点,让他认真仔细地观察,使5岁多一点的孩子有了很多熟悉了解青蛙和金鱼的机会,于是兴趣大增,结果在孩子的笔下,概念化表现少了,青蛙不只是大眼睛大肚子的一个小怪物,各种活灵活现的动态呈现在纸上,洋溢着生命的气息和美丽。 这让我想到了齐白石画虾的故事,同样也是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创作出举世无双的艺术品。为了画好虾,他在案头的水盂里养了长臂青虾,这样就可以经常观察虾的形态并写生,能更好的了解虾的结构和动态。因为间接所获的知识,实际上更多的只是间接经验的传承,对于个人而言,“百闻不如一见”。视觉艺术是以视觉感受的方式呈现的,如果意识到画画还有塑物的作用,那么观察体验就变得极为重要了。可现在的孩子因为独生子女的身份被过分的保护在高楼之间,紧闭的大门之内,很少有接触大自然的机会。那么,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又怎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察能力呢说道观察,无非是用眼睛去看,那应该怎么看?方法有很多,我们最常用的比较法,或者告知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这种教条化的话在学生的脑袋里和朗读一段文字没什么区别。所以我翻阅资料,需找更适合学生的方法,终于在一本名为《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的书上找到了答案,根据她的方法,我尝试了让学生把一幅作品倒着画。这个时候学生有疑问了,倒着怎么画啊?我说:“没关系,只要你们盯着画就行,别去想那是什么”于是同学们静下心来开始了他们的作业。当他们画好之后倒过来看发现竟然比之前正着画的更好,这时我才告诉他们,并不是你们不会画,而是你们启用了右脑思维的模式,你们用眼睛去思考,所以你能完成这幅画。熟悉的事物颠倒过来就会看起来不一样,当一个图像被颠倒放置时,所有的视觉线索与已有的不符。由于得到的信号很陌生,大脑被难住了。那时你的精力全部集中在视觉感知上。观察方法其实很简单,关键就是你是否专注,是否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以上是对事物的一项感知体验,基本绘画技能还包括其他四项技能:对空间的感知,对光线和阴影的感知,对相互关系的感知。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有了观察的基础,如果再加丰富的想象,美术作品才会更有内涵,更有看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采用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绘本作为载体,尝试了我的教学过程。
二、巧借绘本,丰富作品内涵
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个人内心情感体验形成的过程,文学巨匠托尔斯泰说过“: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并且在唤起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语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
绘本,以其精彩的画面,精妙的故事,精巧的设计,精美的印刷,深受孩子们的喜欢,它是以简炼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的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绘本还有丰富的表现技法,除了铅笔画、蘸水笔画、版画、水彩画油画、压克力颜料画,还有照片拼贴以及电脑制作等。正是这种多样化,才让图画书拥有了迷人的外貌,更使图画书成为美术教学的资源宝库。在绘本里,图画不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图书的生命,甚至有很多绘本是一个字也没有的无字书。不需要文字,图画就可以讲故事,文字与图画共同担当讲故事的重要角色,图画不再仅仅是辅助和诠释文字的作用。
在讲《三原色、三间色》的那一课,我借用李奥尼的《小蓝和小黄》这本书,绘本讲述用一蓝一黄两个近似圆形的抽象的色块,象征两个孩子,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融合的故事。这部图画书的灵感来自一次旅行,当时作者为了安抚同行的孙子和孙女,用随手撕的几块彩色的小纸片、即兴讲述的一个故事。故事叙说:“小蓝和小黄正好住在对门,是对非常要好的好朋友,每天同进同出,有一天见面时太高兴,紧紧的拥抱在一起,结果两人都变绿了。”作者完全摈弃了常见的具象,把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演变成有趣生动的故事。而我正好利用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特点给他们观看了这本绘本,结果是喜人的,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三原色三间色的关系,而且还学着书里面的故事画出了自己的颜色故事,相比较以前的传统的知识传授,作品单一,这次的作品丰富多彩。经典的绘本还有很多,比如苏少版第五册《亲昵》可以通过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来体验人类与动物、大自然的亲密关联,让孩子认识这个温暖且美丽的世界。《春天很大又很小》可以结合第二册《春天来了》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绘本是引领学生进入认知领域及情感领域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它是绘著者想象力和精神生活的产物。抓住学生喜欢绘本阅读的教学契机,在看故事、听故事、画故事中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学着在复杂的情景中综合处理信息,创造性的表达,学着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还有对社会的真诚关怀。通过眼睛思考,以绘本为载体的美术活动,带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天空。
 
参考文献
刘欢.《当代绘本书籍的概念界定》浙江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李蒙丝译《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贝蒂爱德华《像艺术家一样思考》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