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的转化
发布时间:2013-12-1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鲁秋兰

 

浅论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的转化
潘家小学 鲁秋兰
【关键词】 学困生 特点及其心理分析 成因 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学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特别是在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学困生的形成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中主要从走进学生心灵,及时发现“险情” ;开发转化资源,结成帮扶对子;改变教学方法,注意学法指导;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建立学困生档案,关注成长过程;完善评价机制,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等教育教学策略来转化学困生,希望能和各位同仁商榷,以更好的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和交际性的工具,时代的发展已将英语教育推上了空前的地位,而英语教学也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是由于,缺乏语言环境,英语一直是众多学生既喜欢又害怕的一门学科。
教过英语的老师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学生在刚刚接触这门学科时,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行动是积极的,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班额的增大,学习知识的积累,有很多学生最终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英语对他们来说,已经成为一件令人头疼的事了。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尤为明显,特别是在高年级(五六年级)更是令人毋庸置疑。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外部因素,也有来自自身的消极认识,情感和行为障碍的内部因素,但更多的是由于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所致的。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化学困生,帮助他们走出“恶性循环”,就必须了解其原因和特点,进行持久、系统的“综合治理”,以实现认知情感、行为的“良性发展”。
一、 对英语学困生的定义  
(本文指的是先天性智力障碍以外的。)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学习准备与学习任务明显不相适应,学习过程持续处于困扰状态,学习效果低下的学生。”
本人对英语学习中的学困生的界定则是对英语的学习任务不适应,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处于困扰状态,没能完成老师所要求的学习任务,导致英语学习成绩低下的学生。
二、农村小学英语高年级学困生的特点及其心理分析  
在与学困生接触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鲜明的性格特点。1.自以为是。有些学生仗着家庭条件比较好,认为家里有钱,
上不上学一样能过着好生活。还有些以为自己有些小聪明。
2.对抗性。当代小学生,受社会风气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相当早熟,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青春叛逆期也来得早。为了表现自己,常常用对成人的对抗来表现自己的存在。课堂上,老师批评什么,他喜欢顶嘴,希望和老师对着干来引起老师的注意。
3.懒惰和盲目性。
课堂上不愿意思考,不举手回答问题,不愿记笔记,课后不愿背单词,不读课文。对一道问题的解决只满足于知道,只习惯抄答案;有时,由于开小差,忘了要抄笔记。甚至连抄笔记都不知自己要抄什么,非常地盲目。  
学困生有这样的人格表现,但他们的心理却是很复杂的:
1.戒备心理。学困生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老师。
2.自卑心理。学困生往往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他们往往将精力转移到关注和谈论玩具,游戏,服饰等方面上,来体现自我的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3.逆反心理。英语的学困生表现出来的就是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英语课堂纪律散漫,以捣乱课堂纪律来引起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注意,课后英语作业不做,把老师的教育批评当作耳边风。  
三、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的成因
造成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社会及家庭对学生的影响。不少农村学生家庭相对比较贫困,对孩子的学习重视不够,学生学习必备的录音机、磁带等不能匹配到位;个别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忙于生计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学生课后的英语指导成了盲区;有的家长忙于玩乐,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思潮以及商品经济的大潮也不断地冲击学校,对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以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二)学生自身的因素。英语基础参差不齐,个别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慢,理解能力也有待提高;部分学生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表现为课前不预习、课上不积极、课后不巩固和消化,消极被动,玩生接触的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他们鲜明的性格特点。 心太重,管不住自己;经常调换教师,学生学习适应能力不强,情绪波动大,思想包袱重,久而久之,只能放弃英语学习。
   (三)教师的因素。小学英语教师师资力量薄弱,通常是联小的老师一人担任好几个低年级的教学工作,到了高年级才由中心小学集中,由一名老师担任这几个高年级班的教学工作,甚至还有一个教师要辗转几个联小任教。教师疲于奔命,没有充足的精力教授课程,而且多是非专业教师,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师的素质决定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在学习中的差距就会加大。部分小学的英语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培养好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为继续学习英语留下隐患。
1. 教师的教学方法。个别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生硬,一味地用灌输的方法,教学缺乏灵性与活力,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听、记、背,出了课堂便迅速遗忘。长此以往致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对英语失去兴趣而放弃。
2. 教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有些教师缺乏责任心和事业心,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只关注优等生。受课时量的限制怕耽误时间而不敢提问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能给学困生以表现自我、增强自信的机会,有的甚至漠不关心、置之不理,只要不调皮捣蛋影响教学从不搭理他们,这些学生因得不到老师的关爱而成绩下滑。
    3. 教师的情感因素。部分教师只钟爱、赏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缺少爱心、耐心,认为是不可救药的低智群体,很少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师生之间缺乏交流、默契,情感上产生隔阂,这些学生的学习情况可想而知。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这些学生现实的状况,由于暂的英语成绩跟不上,老师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家长对他们失望,令他们产生较强烈的自卑感,久而久之,英语学习中不懂的东西越积越多,从而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和对立情绪。
  这些学生在班里会形成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形成一股不好的风气,他们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学习氛围,所以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
四、转化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困生的教育教学策略
如何为这些“学困生”排忧解难,本人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教育教学策略来加以解决。
  (一)走进学生心灵,及时发现“险情”。
1.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只在讲课时隔着讲台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学生的心灵的,而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因此,教师要多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既是良师又是益友,使学生信任你。由此唤起学生对老师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到对英语这一学科的爱。
    2. 转化“学困生”最好的办法是杜绝“学困生”。杜绝“学困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发现可能成为有困难学生的思想变化,及时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所有学生,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难度的不同区别提问不同等级的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就感,坚定学好英语的决心。
(二)开发转化资源,结成帮扶对子。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毕竟有一定的距离,而学生间的交流是顺畅、亲密、平等的。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安排优等生与学困生同在一个活动小组,在共同合作、探究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的熏陶。给优等生帮扶学困生的任务,让他们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各帮扶对子之间开展比赛,看哪一对提高得快,效果好。
   (三)改变教学方法,注意学法指导。
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减退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课堂沉闷,所以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生动有趣。可以采用歌曲、游戏、诗歌、绕口令、故事、小幽默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调动学生所有的感知器官,让他们的耳朵听英语、眼睛看英语、嘴里说英语、手上写英语,甚至要他们感觉英语。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绩提高的关键,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述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数学生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教师就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他们找到语感。同学间互相交流学习英语的心得、体会和感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尊重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学困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本身存在差异,同一般学生相比,可能还存在差距,针对其特点,客观上要求我们科学,有效的设计教学活动,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共同基础,然后确定本节内容的扩展方向及内容,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同时,要分析所教的学生,具体到每一节课来说,要根据本节课所规定的学生应知应会的内容目标,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特点,通过对学生的分析,在学习成绩上分出层次,在学习风格上归成类别。特别是要了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基础与本节课的起点所应具备的基础差距多大,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需要什么帮助。对于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只有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才能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主动参与的机会。因此一节课的教案应该有共同基础内容,预备内容和扩展内容;有实战性活动和创造性活动;还应该有个体活动和交互活动,此外,听、说、读、写应该有主有次,互为支撑和发展,这样使学困生在下课的时候,也能这样说:“上了今天的课,我觉得有很大的收获。”触发其心灵深处,明白英语是他们走向成功,实现个人梦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好帮手,内在动机的驱动,使这些“学困生”能产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和兴趣。 
(五)建立学困生档案,关注成长过程。
要提高学困生的英语成绩,教师就要为每个学困生建立档案。以记录的材料为根据,客观地分析、判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困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困生档案要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个闪光点。学习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档案反映的情况对比、分析,找到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和闪光点,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帮助,对闪光点要及时中肯地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本人看到进步会更加激发学习英语的激情和活力,在一次次的微小的进步中品尝成功的快乐,学习劲头会更足。
(六)完善评价机制,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
传统的英语教学评价过程过于注重终结性评价,即测试。评价的内容侧重于单纯的语言知识结构的考查,重知识、重结果、重甄别与淘汰。这样学困生的成绩一旦不理想,他们就会感到焦虑、自卑、自责,学习信心也会受到严重打击。新课程改革倡导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通过对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与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淡化了评价结果,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享受成功的快乐,对于转化学困生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也将进一步加速学困生转化的进程。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复杂、艰巨而又意义重大的工程,我们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要真正理解、领会、执行英语新课程的目标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转化过程中,我们不能忘记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如学习小组、英语学优生等都是转化学困生的一支重要力量。朝夕相处的伙伴间有着共同的语言,他们易于沟通,便于交流,同学们的参与将会加速转化过程。另外,还要加强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成功转化英语学困生将指日可待。
我们不仅要研究怎样教,更应该研究学生怎样学;我们不仅要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应做学习策略的培训者,有策略地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其它多种教育方法,帮助学困生树立英语学习的必胜信心,增进他们转化的“内驱力”,以实现“春风不使一木枯”的素质教育目的。为学生的当前与后续的发展,为现在与未来的幸福奠定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 1)《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课程》零陵学院《新课程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题组》编
( 2)《新课程怎样教》吴效锋主编
( 3)《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钟启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4)《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张辉.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5)《走进新课程》丁伯荣.江苏教育出版社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