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学习差错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基于师生主动发展,重建教学常规的行动研究
武进区潘家小学 徐向东
所谓学习差错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心理过失行为。学生接受新知识不仅取决于已有的知识基础,还取决于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同此,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差错也存在其心理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感知的失真易造成学习差错
数学的特点是符号化,而符号是抽象的。学生计箅时往往只感知符号本身,而较少考虑其意义,因而对相近、相似的符号便容易感知失真,发生错误。如把“×”视作“+”,把“和”看作“积”等等。例如有些学生计算5÷ - ÷5 =0,这是由于学生只注意减号前后两部分数字和运算符号完全相同,却没有注意到数字位置的不同,因而出现了计箅错误。
二、注意的失调易造成学习差错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而注意的稳定和分配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因此,学生注意的不稳定、不持久,或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等都是造成学习差错的重要原因。
另外,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注意分配不均衡造成的。比如四则混合运算中书写不正确大多是这方面的原因。如计算[85+(12-4)×13]÷21,着重思考带有中有中、小括号的算式怎么算,注意集中在括号内部,“÷21”丢掉了。(有时计算到下一步还能找回来。)心理学研究证明,注意分配是否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相当熟练的。当学生熟悉了中括号的功能,注意分配能力就能提高,上述这种错误就会相应减少。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调节注意力,扫除注意“盲区”。
三、表象的模糊易造成学习差错
表象是感知向思维过渡的桥梁。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因而表象常常成为思维的凭借物,这是儿童学习思维的一个特点。为此,表象的模糊常常会带来计算的错误。比如把一个长方体分割成两个,计算其表面积,有的学生想象不出分割后增加了几个面。有的虽然知道增加了两个面,但想象不出增加面的棱长各是多少。很显然,由于空间表象贫乏,影响了思维的正确进行。
四、强信息的干扰易造成学习差错
学生所接受信息的强弱程度影响了他们的思考,比如学生在应用题审题过程中,已熟悉的数量关系成为一种强信息,遮掩了其它信息的存在,造成学生列式的错误。如:“旺庄小学四年级栽树36棵,五、六年级栽树的棵数比四年级的3倍少12棵,这三个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由于学生被题中“比……3倍少12棵”这种熟练的“几倍少几”的数量关系所吸引,造成如下列式:36×3-12。这类错误便属于信息选择性失误,往往一经教师点拨便可解决,但要防止这类错误的出现则需要经过大量的强化训练。
五、定势的影响易造成学习差错
定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影响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的现象的心理准备状态,当情景发生变化时,定势的影响往往是消极的,因此极易造成学习差错。比如学生计算同一种运算式题过程中,由于式题每次只改变数字而运算符号保持不变,学生对式题条件形成有选择的不完全感知,他们只感知数而不注意运算符号,当运算符号改变时便会出现错误。如计算下列一组题:①3×6+5 ②6×2+4 ③7+2×8,计算前两题“先乘后加”形成的定势就容易使计算第三题发生错误。
六、思维的混乱易造成学习差错
学生思维比较无序,不能连贯地思考问题,或者分析问题时无根无据地胡乱猜想,这些都是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比如计算 ÷χ=0.01,有的学生不是根据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去思考,而是在 ÷0.01 , ×0.01,0.01÷ 几个算式中胡乱猜测。
七、负迁移与倒摄抑制易造成学习差错
负迁移是指先前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对以后学习起阻碍作用。而所谓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干扰。这两种心理现象也是造成学习差错的重要原因。如低年级学生常将他们已经学会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运算中去。如计算27-23,他们从7中减去3,再在得数上加20,因而得出一个错误的答案24。
八、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易造成学习差错
除了上述各种认知心理因素外,学习中的失误还常常伴之以各种非认知因素。如学生解题时情绪状态不佳,或者因题量过多而产生厌烦情绪,或者意志不坚,缺乏耐心和韧性,这都将会导致注意力的下降,思维能力降低而带来失误。
总之,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差错心理因素的分析研究,坚决反对那种一味斥责学生“马虎粗心”的简单生硬做法,在分析错误的原因时,要有整体观念,因为任何一个错误往往不是某种孤立的心里因素造成的,而是各种心理因素和非心理因素相互交织,相互联系的结果。只有认真分清学生学习差错的性质、类型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有区别地组织学习,才能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认知和非认知因素都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