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师生主动发展,重建教学常规的行动研究》阶段小结
武进区潘家小学 杨丽娟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的甚至把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挤”了出来用于学习,但成绩却不尽人意,我们常说:付出总有收获,但我认为我们在尽心尽力的付出的同时,必须重视方法,否则,你付出再多的努力也不会有收获,方法不当,犹如“缘木求鱼”,同样,我们教学也是如此,“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因此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一学期的学习研究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呈现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语文教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宽阔的知识背景,这一独特的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我们小学阶段,每篇课文几乎都是“抒情诗”,我们要抓住课文感情真实的特点,要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不但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让学生的感情与作者之情,作品之情产生共鸣。单一的教学方法最易使人感到疲倦,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适时改变教法,做到有张有弛,灵活多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的学习方式需要教材呈现形式的转变。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为了把语文课堂打造成广阔的生活空间,我将教材进行重组,创造了许多的情境,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是角色扮演、调查采访、游戏竞赛等,当然还可以唱一唱,评一评,比一比。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探究、发现的过程,而真正的发现学习,可以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我认为这样才是真正的学语文。
二、组织有效课堂讨论。
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进行讨论,让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思路。(1)讨论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光要巡视到每个角落,不能只盯住课本,更不能只关注少数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全体参与的热情,当讨论提出后,让全班学生思考,个个准备回答,然后再指名回答(因为齐答会使个别学生不动脑,谁会谁不会教师也不易掌握)。要让较多的学生畅所欲言。(2)讨论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引导,要使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及时发现纠正学生偏离主题。学生讨论的过程是学生思考、学习的过程,学生讨论的过程也是“广开言路”,开阔思维的过程。在讨论中学生可以得出很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在讨论中学生还可以取长补短,吸取对方优点为己所用。所以我说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不仅能对学生加深课文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还能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它是真正的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的主要表现。
三、激发问题意识,要学生主动参与。
(一)巧设疑问,引人探究
这就要老师对于课堂教学有一定的设计,针对学生悬而未解,而又十分想知道的问题,设置悬疑。课堂提问可以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使师生双方都能接收到来自对方的反馈信息,从而加强了双方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能促使教师根据交流中得到的信息进行反思,及时改进内容和方法。课前或课后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提出相关问题。
(二)树立问题意识,进行自我探究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发现学习的基本条件,是新的学习方式的核心。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从而也就无从发现、探究。所以,我们课上应给学生多留几个为什么,让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自我发现的知识,比老师重复百遍还要牢固得多。
四、立足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没有想象力的灵魂,就像没有望远镜的天文台。”爱因斯坦用他一生的实践证明了想象力对他的发明创造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看来,为人师者没有理由将文本看死,应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语言凝练处、空白处,让学生对人物的言、行、心理、外貌或故事的结局等展开想象。
(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就是标新立异,是对思维定式的否定。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他更体现出其固有的独创性和新颖性。求异是儿童的天赋,他们乐于表现得与众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真正进入到“创造”的世界。
五、量体裁衣,巧设作业
要提高学生的诸多能力,作业环节是不可少的,作业的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其实,一个好的作业设计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还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观察、思维、记忆、表达等能力的发展。
(一)、作业形式灵活,切忌单调乏味。
作业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们熟识的或是感兴趣的,例如: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试一试”,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还有课后的具有研讨性的问题与练习,更应该重视起来,像语文教材中的“畅所欲言”,“笔下升华”等,进行这样的设计,他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和思维能力。作业形式灵活学生才乐意去学。
(二)、作业设计难易有别,切忌“一视同仁”。
新课标认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有他特殊的一面。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上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准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不同,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的内容和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掌握它所需要的时间及所需要的帮助不同。这形成了有些学生对知识“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干脆是无从下口。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了三角架式作业设计,下层以基础题为主,中高层以提高题为主,有的同学能全做就全做,有的同学可以只做基础题,少做或不做基础题,这样既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用满足了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
(三)、要目标明确,切忌盲目随从。是为了考察学生的背诵积累,还是寻求知识弱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教师不是教材的搬运工,更不要成为考试的机器。要根据本班的实际而定教学目标,切不可好高骛远盲目服从。
六、让学生做好课后小结。
学生课后小结是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通过课后小结,使学生明白遇到困难时如何克服,如何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与思考,如何最大限度地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正确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此外,通过课后小结,找出学习时的不足,及时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益,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抓好课后小结,及时收集、整理、归纳学生的课后小结,发现教学时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努力达到教学互动,共同提高的目的。
总之,我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作为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成果很好的展示,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过程又决定着学习的成效。因此,通过一定的学法指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带着问题听课;相互讨论,听同龄人的讲解;互相学习,看身边人的展示,才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才有可能向老师提出新的问题,才能在轻松的课堂中收获更多,才能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