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师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常规重建的行动研究”
数学子课题个人小结
武进区潘家小学 吴新民
本学期,我在《指向师生主动发展的教学常规重建的行动研究》领下,我着重关注了学生的审题能力。在目前的数学教学中,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较好的掌握教学的各知识点,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往往做得不尽如人意,而审题就是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审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
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一些审题中出现的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是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长期过程
一、用眼观察
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观察要有针对性。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往往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如情境图中艳丽的色彩、可爱的形象等。因此,教师在学生读图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避免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
观察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数学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学中许多数量关系都能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的问题,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以后,教师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图意。。
二、动口朗读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读题训练,如大声读、轻声读、默读、分组读、集体读、多次读等,要求学生做到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从而加深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三、动手操作
审题是一个对题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输入、处理,然后输出的复杂过程。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有时我们还需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
四、复述题意
复述题意,进入情境,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让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复述题意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对题意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审题能力。关于审题能力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学生的错题进行分析,以增强学生对审题重要性的认识。
总之,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了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传授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