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能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音乐学科是一门把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教育的课程,它对于丰富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音乐感悟和欣赏水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素质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实践教育学指出: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音乐学科常规教育既是保证顺利进行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学生学习行为素养的基本内容,因此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必须以恰当的课堂常规为基础。本学期,我继续参与了市级课题《基于师生主动发展,重建教学常规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组,经过一学期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有了一定的收获和体验。
下面就以上课习惯养成教育作如下总结:
1、培养“聆听”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艺术。离开了“听”,音乐也就不存在了。这就决定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音乐课上课常规教育是必须的在听的基础上进行,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音乐知识的传授必须是通过音乐听觉的辨认---感知与其音乐知识相关联的音乐实际音响效果,进而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那些富有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音符名称及时值关系时,不是靠讲去认识,重要的是用耳听,同时配台用手、用脚、用肢体动作去体会出音符的时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去感悟音符和音乐的内涵。在学习各种音乐记号时,不要先告诉学生它们的名称及唱法,要帮助学生学会听觉感知。音乐教学必须把培养良好的而敏锐地听觉放在首位,因此培养会“听”的习惯尤为重要,学生养成“具有欣赏目的”的、专心的“听”的习惯,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2、培养学生“唱”的习惯
歌唱是实践的艺术,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唱”的技能可以随时表现出来。小学音乐课是就是培养学生“唱”音的习惯的重要场地。唱歌是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情绪和主题的感悟通过发声技术,表达出来的过程。因此只有将各种教育因素渗透到会“唱”的养成教育中。每节课前都要采用不同方式方法复练唱歌时的站姿,唱歌时的口型,唱歌时的气息以及唱歌时强弱力度,体验歌曲的情绪和主题,使唱歌技能够熟练运用,即使不在课堂上也能保持这种唱歌的状态。
学生初学唱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对声音生成基本方法的正确感知,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⑴心态的培养:唱歌时心里要从容,不紧张。⑵感受力的培养:请学生上台表演时,表情要自然,动作要协调。⑶音乐听力的培养:对歌曲的节奏、音准的掌握程度。⑷学生对唱歌时的感觉、听觉、心理相互合作的意识的练习。
3、培养学生“玩”的习惯
学生从“玩”中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是参与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形式。如:当学生学会了各种音符时值后,师生共同制定游戏规则,让他们玩“节奏对话”、“节奏接龙”、“作曲对歌”等游戏,这些有一定的难度又有竞赛性的音乐游戏活动,会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望。“玩”时要求学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保证“玩”能顺利进行,这需要老师经常的提醒和督促,也提倡学生相互提醒和督促。在音乐游戏中不仅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而且逐渐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自律行为。
4、培养学生“创”的习惯
“创”的习惯是指学生自主运用发声技巧配合脸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把感悟到的作品的情绪和主题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要使创造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渗透,必须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同步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除教师引导外,还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创造,在创造中自愿学习。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对提高学习效率性有很大的作用。
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