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首页 本馆概况 图书馆新闻 读者导读 管理制度 读书园地
 
栏目列表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专题网站>>图书馆>>读书园地>>教师问得巧  学生答得好【转】
教师问得巧  学生答得好【转】
发布时间:2009-10-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教师问得巧  学生答得好

 

课堂上,如果教师发问巧妙,就能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教学相长,收效明显。那么,有哪些巧妙的课堂提问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呢?

正向提问

所谓正向提问,就是从正面引导学生的思维,或由浅及深,或由具体到抽象地开拓学生的思路,也就是正面启发的提问方式。

师:这篇文章思路清晰,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来组织材料,因而“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作者的生活经历主要有哪些呢?

生: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少年时期经常往返于当铺与药铺之间;鲁迅一个人到南京去读书,学新知识;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学生一一答出)

师:你都答对了,只是概括得还不够简洁,像“为了给父亲治病,鲁迅少年时期经常往返于当铺与药铺之间”,该怎样概括呢?

生:(沉思片刻)侍奉父亲。

师:那全文的思路该怎样归纳呢?

生:侍奉父亲;南京求学;仙台学医;弃医从文;抄写古碑……

师:好!这样归纳就显得脉络清晰,简洁明了!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呐喊〉自序》一课时的片段。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教师直截了当地以鲁迅的主要生活经历正向设问,但是学生缺乏较强的概括能力,不会从原文提炼主要信息,语言不够简洁。所以,这位教师及时、巧妙地“举一”: 第一段经历可以概括为“侍奉父亲”,让学生融会贯通后“反三”,帮助学生提高了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反向提问

与正向提问相反的是反向提问,也就是说,有些问题正面启发不能使学生开窍,教师不妨从反面启发,使学生恍然大悟。具体来说,就是抛出一个荒谬的观点,或者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先不作否定,然后再步步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观点和答案。

师:有人说刘禹锡整天“调素琴,阅金经”,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是在虚度年华,而不是有“德馨”,大家认为呢?

生:我不同意,有“德馨”的人就不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吗?以弹琴、读书为乐,正说明他志趣高洁啊!

师:有道理。你能不能再联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做进一步分析?

生:(稍作思考)在陋室,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人身心劳累,可见,作者厌恶的是那庸俗的歌舞笙箫,厌恶的是那无聊的官场应酬,这种品格和志趣,不正是“德馨”的明证么?

师:说得好!

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陋室铭》一课时的片段。这里,教师反向提问,摆出了一个错误的观点——刘禹锡的“德馨”名不副实。学生思考和辩驳时,并没有抓住要害,教师便及时点拨,要学生联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深入分析,让学生茅塞顿开,学生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刘禹锡的“德馨”是名副其实的。这种反向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侧向提问

当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时,教师可以利用甲乙两类事物的某些共同点,通过提问,旁敲侧击,启发学生用已知的甲事物去认识未知的乙事物,或把问题引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师:作者写荷塘四周的环境,着重写了树。从树色、树姿和远山可以看出,当时是十分寂静的,可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呢?这不是矛盾了吗?

(学生不解)

师:你们小时候玩过蛐蛐,往往在什么时候才能清晰地听见它们的叫声?你们星期天在公园里,常听见路旁树林中的蝉鸣吗?你们有谁在山上呆过,听百鸟歌唱是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作答)

师:这下,大家都知道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那么,反过来说,在荷塘边上能听见蝉鸣和蛙叫,说明这里的环境怎样呢?

生:静!特别静!

师:没错!用蝉鸣和蛙叫来表现环境的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动衬静”,这是反衬写法。

这是一位教师在分析《荷塘月色》一课时的教学片断。学生因为不理解“反衬”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所以不明白作者既然要突出“静”的环境,为什么还要写“动”的声音。这位教师运用侧向提问,借“幼时玩蛐蛐”,“公园闻蝉鸣”和“山上听鸟叫”三种生活体验,生动地解读了“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一诗句的涵义,又联系课文,加以诱导,一下子就让学生领会了“反衬”写法的妙处。

多向提问

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学生不容易回答,课堂上便会出现冷场现象。这时,教师可以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从多个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效果会更好。

一位教师在讲解《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向学生提问:“居里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可是学生没有反应,课堂出现了冷场。教师见学生都没举手,很快意识到问题提得太大,于是灵机一动,将一个大问题分成了几个小问题:

师: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描写,极为简单,那么,“年轻漂亮”,“一袭黑色裙子”,说明了什么?

生甲:居里夫人的青春美和朴素美。

师:脸庞“白净端庄”,神情“略带淡泊”,说明了什么?

生乙:表现出居里夫人的高雅,不慕名利。

师:那她的眼睛“微微内陷”又说明了什么?

生丙:说明居里夫人在攀登科学高峰途中饱尝艰辛,受尽磨难。

教师原来的问题显然大而无当,于是他随机应变,化大为小,让学生从居里夫人的穿着、脸庞、神情、眼睛等方面去把握问题,经过多个方向的启发和层层诱导,学生终于“拨开云雾见天日”,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这一提问方式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可见,只有教师问得巧,学生才能答得好。而教师若是在课堂上不善导,不善引,学生往往一问三不知,课堂气氛也就难免沉闷甚至尴尬了。所以,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问与答中尽情地收获知识,体验快乐。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