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首页 本馆概况 图书馆新闻 读者导读 管理制度 读书园地
 
栏目列表
最新更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专题网站>>图书馆>>读书园地>>守望心中的教育梦想
守望心中的教育梦想
发布时间:2013-12-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陆雪梅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人精神财富,《守望教育》这本书确实值得一读,尤其是我们这些从事教育的工作者们。

     《守望教育》的作者是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刘铁芳先生。刘老很关注中小学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深刻的理解。他从生活中从一些常人皆知的小事出发,洋洋洒洒,别开生面的微言大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他对马加爵事件的解读,对教师生命权的注重,对孩童世界的寻找……。 他用一种低调的言说姿态,从个人的切身经历或感受入手,他始终都是以一种局内人——而非把自己排除在言说对象之外,“隔岸观火”——的姿态来面对复杂的教育世界,面对我们的教育赖以生长的社会,把“自己也烧在这里面”,真情实感油然而出。

       全书共分五辑,第一辑“行走在理想与现实的边缘”中,感触最深的是“儿童世界何处寻”这一节,强调教育应尊重儿童,关照儿童的生活,让他们能充分地享受童年的快乐。作者在书中提及到我们的教育现实,过多的是知识的灌输、技能的训练,孩子奔波于各种学习班,学生在沉重的教育中看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成了心灵世界相隔离的苦役。读到这里,我的心情很沉重,也在思索着,并引以为戒,使自己在教育工作总少走弯路,从而明确教育目标和奋斗方向。自教学以来,我一直尊重每个孩子,积极引导,让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在班级管理中,我充分信任每个孩子,采用值日班长轮换制,放手让每个孩子参与班级管理,既减轻了我的工作,又提高了孩子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当小老师,体验学习的快乐,班中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局面;在生活中,和孩子常交谈,做他们的知心好友。

        而第五辑用的标题虽然是“教化的困惑”,却是对道德教育的阐述,体现了作者对道德教育沉重的忧思和对教育问题复杂性思考的审慎,但实实在在是以一个学者的思想为我们解了惑。在“关注我们时代的伦理觉悟”、“走向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从尊重日常生活的德性品格开始”等篇目中,我们看到了作者想要阐述的:道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目标要下移、内容要贴近实际、采取的方式要适合孩子。特别是他提到的以美德故事唤醒孩子的道德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每个人的童年,都应该是被故事浸润着的。阅读故事可以让孩子们掌握知识,获得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够拥有的情感体验,同时,他们也必然地从中获取人生的启蒙,教化的熏陶。一个成年人,他可能不是文学爱好者,没有读过多少成人的名著,可是他不会不知道安徒生、格林兄弟、王尔德……一代代儿童通过阅读童话完成了自己的精神成长,而这些大家的作品也在孩子们的阅读中成了经典,成了不褪色的永恒。

       正如刘教授所说的:“美德故事也许不如道学家的‘道德推理’来得严密、系统、深刻,但却能够比‘道德推理’更加直截了当、更简明易懂、更亲切可心。”“优美叙事的伦理是让人去体验、感受、关切于一种真实的伦理境遇,而不是如规范的伦理让人被动地接受道德律令。” 置身于多元时代中的道德教育,怎样走出现实的泥沼、在缺憾中不断前行,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应该是让德育从神坛走向下界,回到人间,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美丽温情的美德故事,应该是这路途中的一把钥匙。因为,任何一个人,或许会反感以讲道理为主的规范德育,但却无法拒绝美德故事对心灵的关照和沐浴。

        我相信,如果你也一起分享这本书,作为人,你是幸福的,作为教师,你是快乐的,作为你的学生,他们的生命也会非常精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