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外阅读组织与指导”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7-11-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施春红

优化语文课外阅读组织与指导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施春红

本学年,我校课题组在教研室和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指导下,依据实验计划,从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有效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果,现作如下介绍。

一、课题实验的基本做法。

   1、调查研究。我校以前在课外阅读方面也作过一定的实践,但只是零敲碎打,没有专题,没有系统,对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方法、习惯的培养没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到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1)老师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首先关注的是期末考试的成绩

2)学生方面,视野狭窄,只停留在所教课文的小圈子里,阅读时只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满足于一时的好奇心,满足于过眼烟云式的阅读

3)学校图书资源需要不断更新充实,有一些早期的图书已经不适合小学生的阅读。

   2、充实资源,确保阅读量。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在阅读实践中被激发出来的。我校借课题研究这股东风添置图书大量图书。资源充实了,如何保证阅读时间。校规定,每周各班级必须抽出时间作为读课外书的专用时间,老师必须在现场指导。这一段时间,老师在做什么?与学生一起读书,推荐好书,展示读书笔记。提倡节假日、双休日读课外书,平均每天不少于半小时,要求学生每天想一想,“今天我读书了吗?”,“今天有多少收获?” 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最初阶段,提供阅读时间、提供资源,稍微加一点“外力”对促成学生内因起变化是有作用的,因为“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在没有强制因素的情况,仍然能够自主读书,形成阅读习惯。

3、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只有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实现自能阅读的目标。我们认为读书的方法来自课内,来自老师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老师能注重利用教材中的“金钥匙”,因为它几乎包含了小学阶段最基本的读书方法。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揣摩、总结,在阅读课外书时自觉地运用,也就是“得法于课内,得道于课外”,当然我校也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这些方法最主要的有:

1)读书时注意力要集中,一边读,一边想,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或问题能使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寻求答案。

2)读书时要勤动笔,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书中圈圈点点,摘录好词句及精彩的语言,高年级能为文章写批注。

4、开展阅读交流活动,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

1)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

2)手抄报展评;

3)优秀作文欣赏;

4)讲故事比赛;

5)美文欣赏。

有人说,在人性深处,有一种最原始的东西,是喜欢得到别人的赞扬,在活动中,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因为自己丰富的知识,出色的表现,带来了他人的赞许,一道敬佩的眼光,由此就可能产生一股持续阅读的动力。

二、取得的初步成果。

   1、教师方面:在本次课题研究中,有位老师上过级校本教研中上过课外阅读指导课、美文欣赏课,多位教师的课外阅读经验论文收入论文汇编。掌握一些常见的课型,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醒,大家感到,自己需要多读书,不读书就要落后,很难想象一个远离课外书的老师,根本不可能向学生推荐好书,也无法与学生进行阅读交流。

   2、学生方面: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培养,在课间、午休时,有许多学生仍在埋头看课外书,形成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带动了更多的学生加入阅读活动,随着实验的开展,他们不仅爱读书,而且会用法读书,习作能力、语文素养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我们在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到兴趣掌握合适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经验,形成阅读习惯作出一定探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如何加强四个联系即课内与课外、阅读与活动、学科间的联系、家长与学生等方面,还只是停留在表层;再者,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不可能一蹶而就,课题的结题不应该是阅读研究的终止,应实现“热爱读书、每天阅读、养成习惯、坚持终生”的目标。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