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弈海 成功起步
——“学校棋文化教育特色”创建和实施的项目设计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一、研究背景
“弈”,对弈;原指下围棋;引申为各种棋类的对局。“弈海”,变化无穷的棋局如人生一样难以预测,昭示着做人处世的道理,同时它的文化外延更是联系着哲学、天文、数学、军事、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我校创建棋文化教育特色的核心是“走好每一步”,即指下好每一步棋,为学生走好人生道路奠基。我校开展棋文化教育特色的研究,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需要。
1、教育改革和学校特色发展的需要。“创建学校特色,走内涵发展道路”是我校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棋——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瑰宝,一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艺术,包含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它远不止一种益智游戏,而是志存高远的思想,永无止境的艺术。因此我校以“创建棋文化教育特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目标,提出“育德、益智、强志、养性”的学校棋文化教育特色创建的战略构想。创建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是学校生长发展的重要标志。而既符合学生兴趣所向又适合其未来发展的特色教育,才是最具张力、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棋文化教育,在张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将更大程度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丰富学校文化底蕴,提高学校办学品位。
2、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大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非常必要的。我校地处农村地区,外来学生也占有很大比重,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要创出自己的特色更是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校自2005年组建围棋兴趣小组,到2006年9月正式实施“围棋文化”校本课程,逐年在一至四年级中开设每周一节《围棋文化》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爱棋、乐棋有一定的氛围,社会反响良好。学生围棋社团也曾取得过常州市象、围棋比赛团体第二名的成绩。棋作为一门艺术,一种文化,它不仅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小学进行“棋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校把“棋文化”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使其在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对学校、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研究,对进一步挖掘和利用教育资源,培养富有个性的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联合颁布了(【2001】7号)“三棋进课堂”的文件,倡导通过普及棋类活动,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培养学生分析、计划,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局面判断能力。因此,把棋文化纳入学校教育很有必要。
二、设计创意
1、理念定位上的创新。弈棋素以娱乐和竞技为目的,而我校的“棋文化教育”将设计理念定位为“育德、益智、强志、养性”,核心是“走好每一步”,更多的是强调棋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棋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变得更有修养,增加活动交流,使学生变得善交友;通过棋文化教育,培养计算能力,使学生变得更聪颖;通过棋文化教育,历经胜负成败,使学生变得荣辱不惊、意志坚强;通过棋文化教育,懂得正确判断、合理取舍,使学生变得明大局。“让棋文化渗透教育的每一环节”,“让棋文化充盈师生心灵”,“让棋文化提升学校品位”。
2、课程开发上的创新。在课程开发上联系本校实际,遵循“校情、生情、师情”,实行“梯度”开发。组织“三棋”编写小组自编教材,不断修改跟进,逐年完善教材体系。合编的“三棋”通识课内容由前至后逐步加深,恪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重视棋文化内容的开发和整合,不过多地强调棋的技、战术。
3、操作方法上的创新。操作方法上还将实行“三结合”方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传统教学与计算机网络教学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即:注重点面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学好三棋通识课,重点发掘培养尖子学生;鼓励教师大胆创新,合理运用课件、音像,电子软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棋文化;聘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邀请外校选手来校交流,组织选手外出学习、交流、参赛,注重教学实践,使教学走出教室,走进家庭、走向社区。
4、评价体系上的创新。我校“棋文化教育”将对教师和学生实施多维评价方式,从三个维度来评价师生的教学水平:(1)基础性教学能力评价,即对棋文化教育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过程及水平进行评价;(2)发展性教学能力评价,即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评价;(3)创新性教学能力评价,即对师生在追求真理、勇于探索棋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在棋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有所创造的教学成果和学习能力的评价。
三、实施过程
1、准备期(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
该时期属于课题准备阶段,三棋中只有围棋和中国象棋有一些氛围外,中国象棋和国际象棋还没有配套教材,《围棋文化》教材也急待整改。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大多数都处于同一起跑线。而教师对于三棋文化教育也需要进一步培训,因此这一时期的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成立教材《棋文化》编写小组,精心编写《三棋文化》通识课教材,并进行严格审查、校正。
教材是课程全面实施的载体。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实践性,呈开放性,重视文化色彩,淡化课程的学科性。我校“棋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搜集棋文化历史,棋文化现状和动人的棋类励志故事,吸纳先进的教育方法,并结合本校教学实际,深入浅出,引领少年儿童简单快捷地掌握棋文化通识课程,感受博大精深的棋文化,进行简单得弈棋技战术教学,体味益智游戏的无限乐趣。
每课的设计基本分为四大板块:1、读史明智或熟读兵书;2、棋艺修炼和题目练习; 3、棋道或弟子规;4、头脑体操。内容上力求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又留有想象和创造的空间,适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读史明智或熟读兵书”以育人为目的,要搜集丰富的围棋民间故事或神话传说以及古今中外真实的棋类故事或与棋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趣闻等,旨在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棋道或弟子规”用以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气定神闲、专心致志、从容不迫、永对逆境、超越自我……”等弈棋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棋艺修炼和题目练习”是弈棋技战术的知识点和要诀,学生通过学习和巩固知识,达到德艺共进的目的。“头脑体操”旨在拓展学生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2)组织部分教师参加棋文化各类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了解棋文化教育的步骤、方法、技巧,增强师资力量。
(3)成立学校棋文化环境设计组,布置棋文化长廊,构思校园棋文化建筑并完成环境布置。
(4)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棋文化教育及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相关的理论学习,进行课题组成员分工及合作事项并开始相关工作。确定子课题研究内容。
2、实施期(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
这一时期是棋文化教育的全面实施阶段,其工作主要有:
(1)一至六年级学生使用《棋文化通识课》教材,每周安排一节棋文化课,按棋种(象棋、围棋、国际象棋)实施走班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认真教学并逐步修正完善《棋文化通识课》教材。
(2)采用“点面结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校本课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每周一课时教学;另一方面成立三棋兴趣社团,重点培养尖子棋手,每天中午或体育活动课时增加练习和指导,定期还要聘请专业老师来校现场指导。
(3)积极组织校内各种棋文化活动,如:每年一度的棋文化月,校级定级比赛,争霸赛,邀请赛。做好小棋手市级象围棋定级升级和考段工作,并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棋赛。
(4)做好棋文化专题网页,持续做好上传棋文化照片、课件、论文、教研活动和棋文化活动资料,教师博客等收集归类。
3、成熟期(2014年9月至12月)
棋文化教材整编完毕,以专著的形式出版,其它各项活动成果展示,课题研究的实施进入成熟期,“成熟”不仅包括课程实施水平的成熟,更意味着“棋文化教育”在我校的繁荣,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它将成为我校一大亮点。
该时期的主要工作有:
(1)综观全面实施的过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各年级之间的梯度和衔接,进行教材修订。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棋文化教育体系。
(2)扩大和推广成果,以棋会友,组织各棋友谊赛、擂台赛、邀请赛等,开展亲子活动、社区棋文化活动等。
(3)要聘请各类棋种的名家来校指导工作。
(4)利用网络资源扩大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四、基础与思索
1、我校棋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基础
2005年我校组建围棋兴趣小组,2007年又组建了象棋兴趣小组。2006年9月又正式实施“围棋文化”的校本课程,棋类活动在潘家小学已走过了六个年头。棋类活动对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方面确实有着一定的作用,
首先,棋文化教育能对孩子进行文化熏陶,礼仪习惯教育可以使孩子变得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其次,弈棋能让孩子更早地接触复杂的计算,学会通过推理预知结果,培养了逻辑思维力。实践证明,学棋的孩子大多在班里名列前茅,棋艺出众的学生更是班里的“领军人物”。再一个,下棋总有输赢,胜利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下围棋也总会失败,失败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从而完善孩子的心理素质,增强孩子的意志品质。同时,在“围棋文化”校本课程实施进程中,教师们自编教材,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又不断丰富和完善教材,课程实施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可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及时整改,没有进一步规划新的发展方向,出现了所谓的瓶颈期和低谷期。这些又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而且急需要进行调整。
2、我校棋文化教育现状的思索
目前我校棋文化教育出现瓶颈期和低谷期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棋类活动仅仅受益一部分棋力好的学生,出现了重实战轻文化的现象。棋文化的普及面还做得不够,学校文化交流与家庭、社区的联系不够紧密,没有真正取得老百姓广泛的支持,可持续性受到影响。这样当然谈不上真正的“棋文化”教育。其次,棋种太少,只有围棋文化这一项,造成部分学生学棋中的随意性,无毅力和无耐心,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选择面太狭窄。这就要开发更多的棋类文化,如象棋文化,国际象棋文化等。棋种多了,学生的选择面多了,总有一款适合学生。再次,师资还很匮乏,学校除秦旭峰老师取得江苏省业余围棋教练的资格外,其他老师还没有真正成长起来。有的教师过分注重棋类技艺的传授,教学内容的安排出现随意性。这就要让棋类教师明确棋文化教育的目的,同时发掘更多老师接受其他棋种的培训,届时都能胜任棋文化课程教学。
我校提出棋文化教育特色的创建和研究正是鉴于以上的原因,旨在用教育理论来系统指导我们的棋文化教育。寻找符合我校学生特点的棋文化教育规律,揭示小学棋文化教育的一般特点,为小学的棋文化教育提供一些科学性的依据、方法、原则等,为各小学开展棋文化教育提供有益的经验及借鉴。
结束语:
创建棋文化教育特色具有灿烂的前景,俗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打造源远流长的棋文化教育特色工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并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紧紧抓住新一轮三年主动发展规划的大好时机,以特色创建为抓手,把我校打造成一所办学理念先进、文化特色鲜明、内涵底蕴丰富的学校。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求索,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大声地说:“畅游弈海,成功起步”。
执 笔:秦旭峰 审稿:张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