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生态课堂的思考
武进区潘家小学 汤凤琴
任教几年,我有一个这样的感受,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缺乏。课业的压力,分数的压力,老师和家长的耳提面命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以自己的一些方式逃避现实,抵触学习。
近几年,课堂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想,无论是什么样的教育,只要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够快乐的生活、快乐的学习,乐学、愿学,他们的生命质量有所提高,那就是好的教育理念。
“生态课堂”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理念。
在宏观上,生态课堂首先是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暂缓批评,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其次是生态课堂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能超越教材,积极地审视、科学地处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在激活学生思维方面大做文章、巧作文章。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呢?要善于开发、引用情景和案例,巧妙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智慧上的挑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第三是生态课堂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才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才能最大程度发生共振共鸣;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也只有当教师能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眼中有学生”,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时,课堂教学才能是有效的。同时要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
最后生态课堂善待了学生差异。正是因为学生学业的参差不齐、兴趣爱好有别、个性价值多元,才使得我们的社会色彩斑斓,纷繁复杂。若用同一标准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评价所有同学,每个同学都会被过早地贴上好中差的标签。但多元智能告诉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每个人都可能获得成功,因此面对富有个性的学生,要学生会善待、宽容、欣赏学生,用“放大镜”去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位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获得身心教育发展的增值。
在微观上,生态课堂中老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上高度尊重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会换来学生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当然,尊重学生并不是放任自流,对于学生的不良言行有时还是要作恰如其分的批评。但进行批评教育时,也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如果一味讽刺、挖苦只能促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学会尊重学生。课堂上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解答。
二、充分地信任学生
别看孩子的年龄小,但是他们这个年龄也是学东西最快的年龄,所以只要我们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孩子们就会自己学习。所以我现在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教孩子怎样读书,怎样提问题,怎样解读文本来,自己搜集资料并整理资料等等。现在学生拿到课文知道怎样学习了,每次预习回来我都看到孩子的书上有圈圈点点,并有自己的感悟,还能提出自己的疑问,说明孩子们读书的时候真地在思考了。在课堂上的交流中,他们才会有这样多的自己的见解,经常会为了一个问题而争论起来,在争论中,他们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三、备课需要更精心
虽然孩子们的理解感悟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课堂上也经常能提出我备课时多预料不到的问题,但是这时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备课要更充分,可是我感觉自己不能做到把每一课都钻研得那么深、那么透。所以以后的备课中,我还要加强备课。
四、教学常规要训练
因为尊重学生,课堂上同学们都踊跃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很多时候课堂会因为某个问题争论起来而,课堂就乱了,所以我觉得以后要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让学生做到认真倾听,有序发言。
生态课堂、主体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以教材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更多的取决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心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才是正真的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