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2-04-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鲁利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研究
一、研究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全球文化高度融合的环境中,语言作为一个全民的交际工具,具有非常大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对于社会未来主体的学生来说,学好全球性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学好作为多国官方语言的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对学生有着长远的影响。英语语感问题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把握不住语感的本质,从而导致英语教学“高投入低收效”的尴尬局面。我们常常可以感觉到虽然学生能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但总让人感到不自然、不地道。究其原因,主要有:教师方面,过分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语感及语言习惯的养成;学生自身方面,由于母语的干扰和缺乏真实语言环境,随着知识的积累,教材难度的加深,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社会方面,英语不是母语的语言环境限制了小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指导。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无所不在,而语感则是语言的灵魂,它是我们对语言的感知,有助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我们平时说话,就是凭借自己的语感来组织的,在说话过程中早已摒弃语法概念。话语如何表达才能达意、通顺,完全是根据语感来进行的。有些人说话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有些人则磕磕绊绊、词不达意。这就是语感能力的差别。叶圣陶先生曾作出如下评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李海林在其《言语教学论》中提出:“语言认识过程主要靠知识,语言运用过程主要靠语感。”这就强调了语感之于语言的重要性。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交流与运用,而语感则是作为语言信息交流的根本,对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运用语言,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所以语感能力的培养应作为当前英语教学的重点。
二、概念界定
s intuitive reactions in approving or rejecting a particular mode of analysis.
广义地说,语感就是主体对言语的感受,是对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从语表到语里、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等在内的一种正确的、丰富的了解能力。对语言文字高度的敏感性是语感最突出的特点。
英语语感是人们对英语语言的感觉,它包括人们对英语的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等,它是人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自然而然形成的,是语言熟能生巧的表现。英语教学中,语感便是支点,语感强的人理解力强,语言表达流畅得体,反应迅速,表现了外语学习的高效率。
策略即实现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小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是指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运用多元学习途径,主动与被动结合,内部与外部相协调,形成学习者不断积极获取学习资料,提升对英语的语言感受、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能力和经验体会。有效促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英语语感。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有效培养学生英语语感的策略。
2、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通过研究,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四、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目标的研究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生活、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的英语语感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对教师来讲,也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渗透的教育目标,对孩子来讲,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这一目标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言感知能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这一目标必须全面、具体,就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和思维习惯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
(二)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策略的研究
1、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促进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研究。
教学环境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认知与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行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效率。不仅如此,教学环境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向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我们利用环境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语感。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环境的优化:
1)心理环境: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无形的、动态的环境,如人际关系、教学气氛、群体规范、班级文化和社会信息等。
2)物理环境:教学场所、教学设施、班级规模、座位编排及自然条件等。
3)语用环境:在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并保持刺激的纯度等。
2、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语感的研究。
1)利用文本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研究。
Ⅰ发掘文本,以兴趣为支点,拓展学生的阅读量;
文本是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语感,光凭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寻找适合学生年龄特征、身心特点的英语素材,拓展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意识。
Ⅱ解读文本,以课堂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
课堂是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主渠道,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有助于语感的提升,在此我们有必要探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技能的有效策略。培养学生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的浓厚而持久的兴趣,提升其对英语的语言感受、语音感受、语意感受、语言情感色彩的感受能力和经验体会。培养学生迅速捕捉语言信息并迅速领悟、理解其内容的能力,体现出对语言信息的灵敏度、准确性;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自如流畅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等。
Ⅲ运用文本,以活动为载体,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
语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大量的语言实践逐步形成的,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用多种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大胆的使用所学语言,实现语言的交际性目的。
2)语言有效输入与输出的研究。
语言的习得要经过输入、内化到输出三个环节。大量的语言输入对语言学习来说是重要也是必要的,输入是输出的先决条件,而有效地输出是输入的最终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语言输入的质与量,保障语言输出地有效性,指导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保持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动态平衡,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3、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英语语感的研究。
1)家校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学英语、用英语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育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不关心家长的教育修养,任何教学和教育任务都不可能解决的。”由此可见,教育不单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我们更应该重视家校之间的配合,重视和家长的联系沟通,以达到共同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而教育的真正价值,也不仅在于学生在学校情景中的表现,更在于学生在非学校情景中的表现,在于学生解决真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因此,家庭教育是教育成功的得力助手,家长的参与和配合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关键因素,只有家校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2)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教学。
英语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它是在课外创设英语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的有效手段。它与英语课堂教学密切关联,是实现英语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上语言实践的广度和密度的有效途径,搞好英语课外活动,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特长,使他们能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阅读、研究、分析关于国内外相关教学理论与策略,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指导课题的科学研究和实践操作。
2)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形式,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进行分析,为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形成教师高效的教学行为。
4)个案研究法:针对某一课例、某一教学片段、学生个人等进行个案研究,从中提炼出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5)经验总结法:鼓励教师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六、保障措施
1、专家指导。对于本课题研究邀请专家进行指导。
2、组织机制保证。由教科研中心组成员组成课题研究领导与管理小组,加强过程管理,确保研究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3、研究队伍保证。
课题组核心人员(其中常州市学科骨干教师1名,武进区学科带头人2名),理念新颖,科研能力较强,对英语教学有其独到的见解,有着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课题研究队伍定期参加理论学习、课堂观察与反思、教学研讨等活动,将学、思、教、研融于一体,将课题研究不断推向深入。
七、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20121月—20126月)
1、成立课题组,明确课题分工。
2、组织实验人员学习,开展培训,提高对小学英语语感的理培养的理性认识,积极进入角色。
3、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和计划,初步研究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目标,邀请专家论证,修改,完善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 中期实施阶段(20129月—20136月)
1、开展课题研究,落实各阶段的具体活动。
2、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研讨会,邀请专家指导。
3、进行语感培养的实践研究,开展课堂教学评优活动,定期围绕课题研究进行论文交流。
4、进行阶段性的实验汇报,调整实验计划。
具体安排如下(可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各研究内容同时进行但有所侧重):
2012.9~2013.1以“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促进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研究”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英语语感的研究”为研究重点。
2013.2~2013.6以“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有效提升学生英语语感的研究”为研究重点
第三阶段 后期总结阶段(20139月—201312月)
1、对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效果作调查与测评,收集整理数据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
2、组织实验教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完成课题终结报告;
3、邀请专家及主管领导鉴定研究成果并结题。
八、研究组织
 问:刘丽华(定期对课题进行指导、评估)
 长:鲁利玲(负责课题的具体实施)
 员:曹美琴(负责课题的理论学习)
汤凌云(负责课题组学生活动)
        汤凤琴(负责课题组教师活动)
         燕(负责学生教师成果的汇总)
         丽(负责中年级校本教材的整理汇编)
杨唯洁(负责高年级校本教材的整理汇编)
陆品玉(负责各项资料的收集整理)
        鲁秋兰(负责各项资料的分类汇总)
鼓励全体课题组教师以本课题为基础,深入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九、预期成果
本课题于2013年12月一轮研究结束时,预期产生以下一些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集;
    2、个案集、反思集、论文集、校本阅读材料汇编;
3、提升学生英语语感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
《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策略研究》钱峰
 
 

                                                                                                                        

                                                                                          

武进区潘家小学
             鲁利玲                                                   
                                                                  2012-1-15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