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棋文化课题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4-01-0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秦旭峰

 

棋文化课题组学期工作总结
2013-2014学年(上)
本学期课题组继续以 “成功起步,走向幸福”办学思想为引领,秉承“走好每一步”的校训,以追求“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和谐成长”为目的,旨在引领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文化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逐步起到“育德、益智、强志、养性”的效应,结合我校实际总结如下:
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 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学校的特色建设, “以棋促教,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办学特色品牌校,努力实现通过棋文化特色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目标。
一、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1加强学习研究,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本学期重点是如何掌握棋艺知识点,在教学方法和课堂巩固上下功夫,课堂效率明显提高。课堂以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原则,校长、教师、家长、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共同体,也是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主体。我们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因为是走班,学生对该棋种是喜爱的,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又要提高水平,这就是课堂研究的中心。教学水平的提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本学期棋文化老师相互听课,交流,反思,获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归宿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努力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课程的开发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走好每一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结合我校的传统与优势,学校为教师尽可能多的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可选择“三棋”特色课程,创出学校特色,体现创新精神。
4树立科学的资源意识,学校课程的开发依赖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 课程的开发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练棋艺,从周二至周五中午时间,有空余时间的孩子就可以到专用教师练棋,做好登记。孩子们交流棋艺,沟通感情,交个朋友,做个棋友。
5校本课程的调整,把原来一至六年级的棋文化走班制校本课改成一至四年级走班进行,原因是基础知识在一二年级可以打下,人人会下是低年级的目标,三四年级逐步提高,五六年级学生想继续可以进入社团提高班或者中午棋类活动交流。
二、注重环境的育人功能
有效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棋文化知识积累发生作用。2012年的棋文化长廊在开始阶段起到一定作用,现在我们更重视班级、专用教师的文化布置,收集一部分知识分成低、中年级的应知棋文化知识,在班级、专用教室板报做宣传学习。但和理想还有很大的距离,尚需努力。目标是达到校园要精心设计和规划,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
三、棋类比赛增效果
加强以棋类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棋文化建设,增强棋类文化氛围。2013年阳光体育节中增设了首届“意趣盎然”棋王争霸赛,通过学生自主报名,排出赛程在一周的大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比赛,校园小记者做好宣传,实时播报赛况。最终五4班翁文博获得围棋“小棋王”称号,四3班杨曾林获得象棋“小棋王”称号,五2班何梓宏获得国际象棋“小棋王”称号。为全校学生树立了榜样,利用全校集会时间进行了表彰,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1)做到了一人一棋,各班成立小棋社。
(2)学校投资,学生受益的方法,组建校象棋、围棋队,使学生具有儒雅之气、刚柔兼备的人文气质。参加常州市升级比赛,李子炀:5次获各级比赛优胜名次,其中获2013年前黄镇成人比赛第5名;高梦妍:(女)2013年,获市春季少儿升级赛第5名,获市运会少儿女子组第6名;潘 帆:在市秋季升级赛上,获四级棋士组冠军;杨曾林:获五级棋士组冠军。围棋6人次定级。
(3)聘请区、市级棋类协会成员余国儒为象棋教练,在其乐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等课程中,学校现已设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国际数棋教学课程,将棋文化引入课堂。
四、课程形成体系
以学校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为前提,开发综实课程,让学校特色建设和课改相结合。
(1)本学期第二次修改了学校棋文化《畅游弈海》校本课程,力争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走向区内前列,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亮点。
(2)每周一节棋课,每天练一会儿棋,每人会下一种棋。在教学上,按“普及教育、 分层培养、稳步提高”三步进行。每周设立一节棋课,由学校教师讲授四棋课程,引导学生在小小的棋盘上指挥千军万马纵横驰骋。授课教师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棋课中的各种表现,选拔出一批热爱下棋、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参加校级“三棋队(围棋、象棋、国际数棋)” 。
(3)依托主题教研和校本研究,进一步提高我校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努力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产生更好的教学效益,使我校成为富有特色的品牌学校。
(4)以探索校园棋文化工程研究为抓手,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在校园内形成 一种棋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全面和谐地发展,让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以及研究水平。
五、科研引领
(1)坚定进行“走好每一步”的棋类特色教育建设之路的信念,把棋类教育融入科研工作之中,扎实开展“创建棋文化特色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这一重点课题研究,全体教师参与课题,共同制定各项细则,通过课题研究,深层次了解棋文化内涵,深挖棋类教育对学生德育、智育诸多方面的影响作用,推动课题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2)通过“育德、益智、强志、养性”的培养目标出发,让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类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发挥特色学校效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特色学校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达到一定的程度、规模,有效推动学校整体改革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并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紧紧抓住新一轮 发展的大好机遇,以特色创建为抓手,把我校打造成一所能走好每一步,师生共同走向幸福,特色鲜明,内涵底蕴丰富的学校。
潘家小学棋文化课题组
2014年1月8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