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棋文化教研组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4-06-23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秦旭峰

 

本学期棋文化校本课程继续以 “成功起步,走向幸福”办学思想为引领,秉承“走好每一步”的校训,以追求“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和谐成长”为目的,旨在引领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文化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逐步起到“育德、益智、强志、养性”的效应,努力实现通过棋文化特色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目标。
一课程实施情况及成效
归纳三点如下:
(一)以教促学、以学促教,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加强学习研究,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本学期重点是如何掌握棋艺知识点,在教学方法和课堂巩固上下功夫,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我们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因为是走班,学生对该棋种是喜爱的,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又要提高水平,这就是课堂研究的中心。教学水平的提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归宿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校本课程再做第二次调整,把原来一至四年级的棋文化学生走班制改成一至四年级教师走班进行,原因是学生同时走班时间统一成问题,上课质量不能保证,在第一次调整后可以看出棋类基础知识在一二年级可以打下,人人会下是低年级的目标,到三四年级还不会的,已经不能强求,其他同学按水平逐步提高,五六年级学生想继续可以进入社团提高班或者学校中午棋类活动时间交流。
努力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课程的开发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走好每一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结合我校的传统与优势,学校为教师尽可能多的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三棋”特色课程,创出学校特色,体现创新精神。
树立科学的资源意识,学校课程的开发依赖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课程的开发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练棋艺,从周二至周五中午时间,有空余时间的孩子就可以到专用教室练棋,做好登记。孩子们交流棋艺,沟通感情,交个朋友,做个棋友。
(二)棋类比赛增效果
王东明老师负责组织和指导的象棋队,获得武进区中小学生象围棋比赛团体第五名(4月),江苏省“三建杯”少儿象棋比赛儿童甲组团体第四名(5月),常州市中小学生象围棋比赛象棋团体第三名(5月),我们通过校信通告知家长,教育网新闻报道,这些都为营造棋类文化氛围起到良好的作用。小棋手的表现为全校学生树立了榜样,利用全校集会时间进行了表彰,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2014年4月10日我校第三次承办了武进区中小学生象围棋比赛,通过组织比赛,校园小记者做好宣传,实时播报赛况。也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三)课程形成体系
以学校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为前提,开发综实课程,让学校特色建设和课改相结合。本学期第三次修改了学校棋文化《畅游弈海》校本课程,力争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走向区内前列,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亮点。
对照我校提出的“育德、益智、强志、养性”棋文化特色教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类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发挥特色学校效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特色学校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达到一定的程度、规模,有效推动学校整体改革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二存在问题
1校本课程开设面太广,实施“三棋”教育,师资严重不足,水平不易提高,乃至于学生兴趣也不会显著提高。
2教学研究开展不深入,还没有形成我校独有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按年级授课不明确,还没有我校特色的教材。
3学校组织的比赛太少,孩子们没有练习机会和比赛锻炼,表扬机会就少。面不广,选择尖子机会少,没有成绩,影响力不大。
三今后设想
1根据我校实际,开设一至四年级象棋和围棋课程,重点打造象围棋。
2成立棋文化特色办,1名棋类专职教师,1-2名兼职教师。这样集中也更利于校本课程发展。
3扎实课堂教学,做好少年宫提优工程,专业培训合作,有一支能打出影响力的小棋手队伍。
4打造棋文化班级特色,成立班级棋社,每学期比赛设置:(1)2-6月安排潘家小学象围棋定级比赛,校内定级15级-5级。(2)9-12月班级联赛,进行团体赛,每个棋种3名棋手,1名主将,2名副将。(3)潘家小学成人少儿对抗赛,每月最后一周,安排小棋手代表历练,小奖品鼓励。
潘家小学棋文化教研组
2014年6月23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