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棋文化课题计划
发布时间:2014-08-28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秦旭峰

 

武进区级课题《创建棋文化特色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棋文化课题计划
本学期棋文化校本课程继续以 “成功起步,走向幸福”办学思想为引领,秉承“走好每一步”的校训,以追求“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和谐成长”为目的,旨在引领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文化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逐步起到“育德、益智、强志、养性”的效应,努力实现通过棋文化特色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目标。
1、通过课堂研讨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
2、通过专家引领,共同研讨,提高校本课的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3、立足课堂,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4、深化棋文化特色教育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科研素养。
5、激励全组成员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促自身专业成长
6、开展象围棋“应众”比赛,提高棋文化氛围和学生的棋艺水平。
本学期采取以下措施改进
(一)、课程调整
加强学习研究,以课堂教学研究为主,本学期重点是如何掌握棋艺知识点,在教学方法和课堂巩固上下功夫,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我们充分听取与尊重各方面的意见与需求,特别是学生的意见与需求,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因为是走班,学生对该棋种是喜爱的,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又要提高水平,这就是课堂研究的中心。教学水平的提高体现在教学方法上,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学生,归宿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校本课程作第三次调整,把原来一至四年级教师走班制改为一至二年级象围棋教学,四种棋改为剩象棋和围棋,一年级围棋,二年级象棋。原因是国际数棋可作为少年宫活动小组进行培训,国际象棋师资匮乏。另外如果一种益智类游戏在一个学年中还没有学会或孩子不敢兴趣,也不要指望在以后能喜欢或擅长。在第二次课程调整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棋类基础知识在一二年级可以打下,人人会下是低年级的目标,到三四年级还不会的,已经不能强求,其他同学按水平逐步提高,三至六年级选优可以进入少年宫活动小组(提高班)或者学校课间棋类活动时间练习。
努力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课程的开发紧密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走好每一步”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结合我校的传统与优势,学校为教师尽可能多的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象围棋”特色课程,创出学校特色,体现创新精神。
树立科学的资源意识,学校课程的开发依赖课程资源的充分挖掘与整合。课程的开发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磨练棋艺,从周二至周五中午时间,有空余时间的孩子就可以到专用教室练棋,做好登记。孩子们交流棋艺,沟通感情,交个朋友,做个棋友。
(二)、棋类比赛
上学年王东明老师负责组织和指导的象棋队,获得武进区中小学生象围棋比赛团体第五名(4月),江苏省“三建杯”少儿象棋比赛儿童甲组团体第四名(5月),常州市中小学生象围棋比赛象棋团体第三名(5月),我们通过校信通告知家长,教育网新闻报道,这些都为营造棋类文化氛围起到良好的作用。小棋手的表现为全校学生树立了榜样,利用全校集会时间进行了表彰,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2014年4月10日我校第三次承办了武进区中小学生象围棋比赛,通过组织比赛,校园小记者做好宣传,实时播报赛况。2014年暑期利用少年宫平台组织了雪堰镇少儿象围棋交流赛,也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
这学期将进行象围棋班级联赛(体育节)和象棋成人少儿挑战赛(每月一次)。扎实课堂教学,做好少年宫提优工程,专业培训合作,有一支能打出影响力的小棋手队伍。
打造棋文化班级特色,成立班级棋社,每学期比赛设置:(1)2-6月安排潘家小学象围棋定级比赛,校内定级15级-5级。(2)9-12月班级联赛,进行团体赛,每个棋种3名棋手,1名主将,2名副将。(3)潘家小学成人少儿对抗赛,每月最后一周,安排小棋手代表历练,小奖品鼓励。
(三)、课程形成体系
以学校资源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为前提,开发综实课程,让学校特色建设和课改相结合。本学期第四次修改学校棋文化《畅游弈海》校本课程,力争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走向区内前列,成为我校的一个办学亮点。
对照我校提出的“育德、益智、强志、养性”棋文化特色教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类教育与学会做人有机结合,发挥特色学校效能,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特色学校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发展,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达到一定的程度、规模,有效推动学校整体改革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潘家小学棋文化课题组
2014年8月28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