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棋心得
潘家小学 唐群益
看金庸的《天龙八部》,讲到传说中天山派逍遥子的一局“玲珑棋局”。书中只讲多少天下“才俊之士”,面对这一局棋都觉得恍若坠五里云中,茫然不知所措。最终解局的,却是一个浑然不懂棋,无意间将棋子投入“己方死穴”的小和尚。之前每看到这一幕,有着两个疑问:一是天下果有此棋局,名士不得解?二是兵法讲“置之死地而后生”,取舍之道,岂是“生死”简单之论?竞需要一个“跳出三界外”的小和尚无意间解棋,曾不笑哉?!周末闲暇,终于读完了一本系统的围棋基础书籍。于此二疑问顿得小悟,聊记于此。
由起子布局,以求棋势;进而中盘围绕“棋筋”和“手筋”而攻城略地,巩固、扩大己方棋势;终而运子“收官”,确定棋局之胜负局面。整个的三部曲,就构成了一盘围棋的基本套路。兵法上有“战略”和“战役”之分,棋局上亦有此说。盖下棋之初,求棋之运势,即属于高屋建瓴的“战略”思路,这就诞生了诸如“宇宙流”、“中国流”、“三连星”、“小目”等开局,也由此诞生了久经前辈棋手实战历练的“定式”。大抵棋手的高下,落子之初胜负即已决矣!就如兵家之用兵,军事家和将军的区别就在于战略的理解和把握。攻城略地,核心即是中盘的搏杀,具体而言就是在准确判断棋势的基础上,找出关乎一局棋胜败的“棋筋”,进而找到关系每一局部的“手筋”。下好棋之“筋”,就是比较棋力和手段的过程。就如同战场上各兵种搭配,针对不同的地形、敌方的不同火器配备,确定己方的兵力部署并投入战斗,取得局部胜利。中盘是棋手间“针锋相对的搏杀”,可以说是确保棋势和实施布局的手段。中盘结束,意味着进入到“官子”阶段,但收官并不意味“收尾”。围棋方圆之间的变化,大抵在这一阶段,个人理解,盖这一阶段是对棋手的综合考量。对棋局的形式判断,收官的优劣顺序判断,对通盘棋子间关联体系的把握,等等,尤其对于棋力相近的棋手,这一阶段的“逆转”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这就涉及之前讲到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中的“六合”谋求的“平衡之美”、道家崇尚的“上善若水”而引申出的“先予后取”之术,兵家的“势”论,等等,大抵棋手的真正高下,当在乎此吧。
其实,利用棋子间“犄角”之势,遥相呼应,化“死子”为己方可用之势,甚至谋得“死子为生”,本是围棋的一个基本战术手段。棋局中有“金角银边草肚皮”之说,讲得是从投入的子力多寡、棋盘“地势”(四角、四边、中间)、棋之“活气”多寡得出的基本落子理论。局部而言,己方一块棋是“死棋”,但综合全局各部棋子之关联看,可能存在“转危为安”的生机,这就是“玲珑棋局”的围棋理论基础。既然棋局为人所设,必然是有解法的,否则岂非“天外来客”?可见所谓的天下名士,不过尔尔。于是一本《天龙八部》,几多豪杰英俊,为金庸先生书中所推崇和叹服的,也就是一个舍身取义的丐帮帮主而已。“先予后取”,讲的是对“取舍”的理解;而对弈中屡见不鲜的“送子求活、求势”则更见国学之精髓!也即是兵家讲的“战略后退——以退为进”。明知己方某一块棋已将死,不妨再送对方一子乃至数子,对方一念之“贪”,换来的则是己方某一局部的大转折。围棋之筋道,浸透着中国哲学的内核!学棋之间,顿悟人生之辗转世间,亦不外如是。“取舍之间,张显英雄本色”!星云大师写过一本《舍得》的佛学书,欲教纷繁世人懂得只有“舍”,方能“得”;不懂得“舍”,自不会“得”,与此亦有契合啊。
纷繁世间,自多烦躁之人、之事,自己也不能脱此一俗。想想2008年的金融危机至今,熙攘世间,多少的沧桑变化,世事纷扰啊。不觉想起三国孔明在南阳躬耕的心境,“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世事之外,觅一方精神的“棋园”(也可称之为“憩园”),潜心休养生息,名利之外自得空灵,岂非人生快意之事?或许,这也是我所追求的围棋对弈的佳境吧。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