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长三角”象棋特色学校即华东区象棋文化节汇报论文
发布时间:2015-11-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秦旭峰

 

问“棋”哪得清如许 为有“盛会”活水来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执笔:秦旭峰 审核:赵敏杰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暗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子】:所谓“国盛棋运昌”,听闻此次盛会,连日来,脑中常浮现朱老夫子的这首哲理小诗,甚为感慨!棋文化这潭半亩方塘就像象一面镜子,源远流长的棋文化在当今得以传承,不断展现出迷人的姿态,如镜湖倒影般荡漾。试问棋文化怎么会有如此魅力?还不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诸位方家长期的坚守肯定都带着一份不舍的情怀,一种生活的态度,沉滞不可取,时时常新、步步换景是非常重要的。我想此次盛会通过交流、学习、互动,不断吸收新的东西,必将为棋文化的进步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文
潘家小学座落于武进东南的山水新农村—雪堰镇,东接无锡,南连宜兴,毗邻太湖湾度假区,是一所富有生机的百年老校。我校虽是一所农村小学,但武进经济发展一直持续健康发展,新市民也随着逐年增加,并有好多新市民在雪堰生根落户。武进大多数乡镇学校新市民学生比重大,多的达到全校人数的70%至80%,我校也有接近半数的新市民学生。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不断变化,本地生和新市民学生的生活方式也发生变化,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学校教育要创出自己的特色更是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2011年9月-2012年5月,通过学生调查、教师访谈、外出学习等方式,我们了解到棋文化教育对师生发展和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校领导一致认为,棋文化教育确实符合我校学生兴趣所向,具备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也适合学校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它也是有张力、有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因此,在2012年9月,学校在新一轮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创建棋文化特色教育,并从中提炼出“走好每一步”的校训。
 
一、“棋”步走——优化校本,为实施工作保驾护航。
 
学校坚持“起步教育”的主张,起好身心健康之步,做阳光少年;起好思想道德之步,做文明少年;起好思维习惯之步,做智慧少年,为幸福的未来奠基。
1、优化课程结构。潘小的棋文化校本课在借鉴和实践中经历了多次调整, 20129月学校在原设计中的“三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的基础上增设了国际数棋(属科技类),每周开设一节棋文化校本课,全校学生按年级选择一种棋在同一时间走班学习20139月调整为低中年级每周一节棋文化课,任课教师按棋种走班教学;由于优化课程和师资调整的原因, 20149月调整为一二年级进行象围棋教学,一年级围棋,二年级象棋;20159月调整为一二年级象棋,下一年围棋。这样就在“源头”保障了全体学生都能接受象围棋的教学,做到人人知棋、会棋,不奢求人人乐棋。另外围棋、象棋和国际数棋成立校级活动课程,并积极做好梯队建设,定期进行培训。
2、形成特色教材。20126月学校成立教材编写组,通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校本教材《畅游弈海》形成初稿。教材分三篇:读史篇、棋艺篇、棋道篇,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教师凭教材按部就班施教,学生有计划地学,师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3、加强师资培训。从2012年3月至今,我校组织教师进行各类培训,走访棋文化特色名校——浙江宁波黄鹂小学;2012年10月加入苏锡常象棋特色学校交流协会后,学习机会更多了,相继到苏州太仓城厢四小、江阴月城实小、无锡张泾实小、浙江安吉丰食溪小学等协会单位和友好学校交流学习;又邀请常州市资深国际象棋教练史举荣、常州市棋友张劲涛、武进象棋业余强豪余国儒等老师来学校为全体教师作专题讲座和棋艺指导,学校部分教师友谊手谈,提升个人棋艺水平。
 
二、“棋”立——以人为本,推进棋文化功在立人。
 
学校努力追求风格鲜明的办学特色,着力创建棋文化特色教育,开发并实施以棋文化教育为主,以书法教育和孝雅教育为辅的校本课程,打造起步教育特色,着力从棋文化教育活动中逐步感悟人道之美,即在自然宁静中,人人遵循道德规范,处处追求做人价值。
我校的象围棋特色教材为《畅游弈海》,其中读史篇及相关知识通过班级板报、星星队报、红领巾广播等进行宣传,营造棋文化氛围。走班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主要进行棋艺、棋道的普及培训,惠及众人。2012年,学校建立棋文化专用教室4个,布置了棋文化长廊,2015年9月,镇政府出资建造学校文化“三园”,其中“弈畅园”座落于教学区中段。这些文化建设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象围棋教育更多的也是强调棋文化的育人功能。
1、通过棋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变得更有修养,增加活动交流,使学生变得善交友。
2、通过棋文化教育,培养计算能力,使学生变得更聪颖;通过棋文化教育,历经胜负成败,使学生变得荣辱不惊、意志坚强。
3、通过棋文化教育,懂得正确判断、合理取舍,使学生变得明大局。
 
三、向“有”看“棋”——依靠自身,有效提升学校教科研工作。
 
在提高教师棋艺的基础上,有步骤、有目标地开展棋类教育教学的研究。具体体现为:备好每一课、上好每节课、下好每步棋、教育每个人等。每学年安排两位老师上教学研讨课,如2012年10月,笔者执教一年级围棋《气的知识》教学研讨课,2012年12月,吴新民老师执教的四年级国际数棋《左锋开局法》教学研讨课都取得良好的反响和效果。学校门户网站设立棋文化专题网页,能及时上传研讨课资料、教师学习心得、活动照片等棋文化相关知识。老师参与研究如何使棋类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当中去,老师们把学习的收获上传网站,发现有共性问题的及时展开分析研究,如:走班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和最优化等。全校教师都能参加棋文化的校本培训,保障了任课教师都能胜任每周的课程教学。
我校在2012年5月份确立申报“创建棋文化特色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课题,提出“育德、益智、强志、养性”的学校棋文化特色教育的战略构想。经过几年的实践,棋文化教育的作用初见成效,2014年11月顺利结题,但我们探索的脚步不会停止。
 
四、向前看“棋”—— 丰富的活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我校坚持让每个学生在历练中体验幸福,在交往中获得幸福,在关爱中享受幸福,在实践中创造幸福。为此,学校积极组织或参加各种棋类活动。
学校每年体育节设置棋文化周,通过班级棋文化板报、手抄报、征文和摄影,班级象围棋联赛和校园“棋王”争霸赛,校际交流赛等来激发学生爱棋的氛围。
从2014年9开始,每个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二,象棋学生与校外爱好者对弈,我们称之为“成人少儿对抗赛”,胜者拿一份小奖品。2005年至今,学校每年都有学生参加雪堰镇“迎春杯”象围棋赛,和成人比赛毫不逊色,学生拿过冠军2人次,亚军4人次,季军4人次,其他名列前茅者就更多了。2005年至今,参加常州市少儿象围棋定级升级比赛;2008年至今,武进区开始组织区中小学生象围棋比赛,我校总能名列前茅,而且2012年至今,我校连续四年承办了武进区中小学生象围棋比赛,体育局对竞赛组织安排工作相当赞赏,并要求我校打造成传统赛事,永久承办。2012年加入苏锡常象棋特色学校交流协会后,组织学生锻炼机会更多了。
每次活动后,我们都要在全校学生面前积极宣传和表扬他们,为同学们树立身边的榜样。
愿景达成情况:
1、大多数学生表现出爱棋、乐棋和会棋,雨天大课间或体育活动课上经常看到学生们下下棋,讲讲棋,丰富了课余生活,更乐在棋中。
2、学生了解到棋的一些历史与发展,以及棋类活动中蕴涵的人类文化,从而得到感染与熏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处事之道。特别是人物故事的影响力,如数棋课堂中数学家的故事、象围棋课堂中大师们学棋的励志故事。
3、学生的思维方式更灵活了,反应能力更敏捷,正确的竞争意识,规则意识,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能力以及超强的忍耐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在没有学到该条规则而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学生们经常争论,有时也能自觉掌握该项规则。下棋都需要计算,所谓“一步错,步步错”,因此想赢棋必须认真听讲解,而且计算做题要做到“举一反三”才能应对各种情况。
 
五、问题与对策
 
问题与对策互相对应,列举如下:
1、要多请专业教师来指导老师们学习,同时提高老师们学习的内驱力,自我要求进步才是硬道理。多进行听评课活动,利用教师博客进行探讨,这样可以减少集中开会的次数和时间,如何监控过程也是需要研究的。
2、争取组织多种多样的小型比赛,让学生认识输赢是正常的,要做好正面的引导工作,告诉孩子要明白输棋的原因,争取多赢棋,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如果抱着输赢无所谓的态度或碰到困难就退缩,那就不好了,我们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3、要多开展教研活动,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规范课堂教学设计,把握好课堂的节奏。另外就是要走出去看看,和其他棋类特色学校进行课堂教学的交流。
4、校长室要狠抓推进工作,使教师培训常态化,多创设我们自己教师的技能比赛和教学少龙,加大培训的指导力度。
5、形成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推荐制度,进入社团的学员必须具有班主任、家长和任课教师共同签名的证书,社团才可以接收。使学校社团梯队的建设和校本课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科学、合理。
6、通过每年的棋文化月使棋文化特色教育环境的建设和少先队、社区、家校合作宣传工作。
我们希望在上级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争取使我校的校本研修活动上一个新的台阶,让老师们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升,让学生在弈海学习中享受到成长的快乐,那就是最大的收获了。
【结束语】:我校坚持起步教育的主张,让学生在弈棋中体验走好每一步的丰富内涵:用心起好步,走好每一步,不断有进步,永远不停步,让学生的人生旅途成功起步,积跬步、至千里,走向幸福。
2015年11月15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