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以减少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和母语对英语教学的负迁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尽量不用母语为中介的翻译法,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要求学生使用英汉双解词典并逐步过渡到使用英英词典,这有利于学生准确掌握词汇的内含和外延,因为用一种语言解释另一种语言不一定都能做到一一对应完全准确。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即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力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儿童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活泼好动,爱表现,爱模仿,可塑性强,而且形象思维好。针对学生的这些年龄阶段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坚持他们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的角色体验来体验英语,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语感。
例如,我在教“How do you do ?”“It's over there .”“This way, please .”“Thank you very much .”以及答语“It's my pleasure .”等句型时,先播放一段录像,让学生在观看录像的同时,模仿录像中人物的对话、表演,自学自练。当枯燥的文字在录像上以三两个人物的对话的形式出现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模仿表演得非常好,不但可以很轻松地意会到一些句子的大概意思,也能更有效地达到训练语感的目的。
再如:我在教“Yes ?”时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我让一位学生从门外走进教室来找我。当他们说出“Excuse me , Miss Sun .”我马上用升调回答“Yes ?”。几次反复后,学生就明白了“Yes ”用升调说出来的含义就不是“是或对”而是“什么事?”。后来当我叫他们的名字时,他们竟也能用“Yes ?”来回答我。这样,不用我讲解,学生不但知道了“Yes ”加“?”的意义,而且还能在其他情景中灵活运用。又如在教“May I come in ? Come in ,please .”时,设计一位学生迟到,让他说“May I come in ?”然后我带着微笑并用手势表示说“Come in ,please .”学生在情境中不用教师讲就轻易地理解了教师的意思,而且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语感。由此可见,通过创设情境来教对话或单词等,不仅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语言的能力,也能在整体运用中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有利于语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