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研究(学期总结)
发布时间:2013-0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鲁利玲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研究
(学期总结2013.1
本学期开始正式进入课题实施阶段,按计划本学期的研究重点为:“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促进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的研究”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英语语感的研究”。一个学期以来,围绕两大重点,课题组开展了多项扎实有效的活动,现将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扎实的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研究
为提升课题组整体理论水平,本学期重点组织老师们学习了《新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上海教科研》、《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借以提高老师们的理论积淀,学会相应的课题研究方法用于指导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学习有关英语语感培养的专题类文章,如:《培养学生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量》、《小学生英语语感培养策略初探》等,“借他山之石以攻玉”。在此基础上,我们鼓励老师就本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展开微型课题研究。本学期,老师们结合自己课堂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撰写了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二、加强高效的互动研讨,推进课题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课堂是学生习得英语新知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英语语感形成的主渠道。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方式和自身的语言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英语思维方式的形成和其语言输出的品质。为此,本学期,我们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学生语感的研究”作为另一研究重点。
我校成为前黄协作片英语学科教学基地,一次为契机,连续两个暑假承办了外籍教师英语口语培训,全体英语老师全员参与,通过这一平台大大提高了我组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并在区教师发展和研究中心的共同策划和努力下,承办了武进区第七轮“送培上门”活动,聘请张素玉、陈阳、仇伟红为导师,建构了以我校为圆点(全体英语教师全员参与)扩散到我片各校的英语教师成长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讲座、课题研讨、课堂教学等多方面的培训,在同行中同进,在共享中共赢。我们还聘请常州市局前街小学的宗薇老师,将获奖课例带到我校并就课件的设计制作、教案的创作修改、资源的搜集处理、课堂的组织调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剖析,老师们受益匪浅。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理论联系实际,每位课题组成员都上出了一节节高质量的研讨课。其中,汤凌云老师代表我校参加信息技术能手大赛获片第二名的好成绩。
三、开展丰富的活动,深入推进课题
1创建良好英语课堂教学环境,积极促进学生英语的语感培养
积极创设英语课堂教学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他们乐于活动其中的空间。课堂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学生生活于其间,它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与日常接触中,教师尽量使用英语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之间用英语交流,学生问答、小组讨论,也尽量用英语表达,必要时可以借助手势语,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为语言交际的“小社会”,使口语获得相当可观的亚母语语境,时刻保持学生所受到的英语语言刺激的纯度,积极促进其语感的形成。
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用最为简单的手段,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任务或活动,贯穿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在亲身体验、实践、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学习心态,发展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语感,感受成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英语语感的形成
1家校联系,为学生创造更多学英语、用英语的机会
英语是第二语言,学生接触英语、运用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为此,我们利用校信通、班级QQ平台等方式,加强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指导相应的英语学习方法、推荐优秀的英语学习资源,家校紧密联系,创造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更多机会,提高英语学习效率,强化语感的形成。
2)开展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辅助课堂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辅助形式,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它是在课外创设英语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语言实践机会的有效手段。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具有实际性和交际性。实际生活水平是语言学习的试金石。英语的情境教学的时空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迁移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为此,我们创设了班级英语角、组织开展了各年级英语整班朗读比赛、英语角布置比赛、三年级口语检测、黑板报比赛、文化长廊比赛等,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相结合,鼓励学生们拓展相关英语文化知识进行研究,提高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我们发现,丰富的课外活动,是增加课堂上语言实践的广度和密度的有效途径,是英语语感强化的又一有效方法。
四、思考与困惑
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在逐步提高,但如何使研究的深度更深?研究的角度更新颖?如何降低老师语言素质不高对学生语感培养的负影响?学生语感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检测,如何更有效的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感?个别优秀学生语感又如何大幅提高?这些都有待今后的进一步研究。
                                                                                             2012-12-29
                                                                                             鲁利玲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