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9-04-19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朱叶平

23、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朱叶平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不同形式的读,来感悟、背诵第5自然段。

2、通过分析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3、通过讨论探究,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学情分析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运用各种多媒体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讨论探究,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战场就在——大江。

2、上节课,我们已经来到了这个战场。让我们再来感受这万分危急的战场。读(出示)

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气壮山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典型事例来表现这场保卫战的?【板书:保大堤  救群众 

(二)学习”保大堤” 感受”气壮山河”

官兵们——群体。

1、让我们先来到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前,关注四百多名官兵保大堤的场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透过文字,你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可以分别用直线和波浪线划一划,并在旁边批注你的感受。(出示)

2、交流:透过文字,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

”7月27日……索性赤脚奔跑起来。”

师:这里哪一个字最有力量感?(上)这是支队长的——一声令下。灾情就是命令,危急之中一道命令,只需简简单单的一个字,一起读!

师:你觉得这条长龙是支怎样的队伍?(众志成城、团结一心、勇敢顽强、救援迅速……)

师:”一声令下”,四百多名官兵就成了”一条长龙”, 动作何其迅速,场面何其壮观!真是万众一心保大堤呀!(齐读)

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师:同学们,官兵们完全不顾及的是什么?

师:被石头割破脚趾,鲜血直流是什么感觉?十指连心疼啊,战士们都——全然不顾。请同学们走进战士们的心里,想一想,在这场战斗中他们全然不顾的还有什么?(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师:是的,天气炎热、沙包沉重、伤口疼痛、危险重重,他们都顾不了,此时此刻,他们的心中只有这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出示,引读)

师:因为保住了大堤就是保住了——人民的生命,人民的财产……他们一心一意顾着的是人民群众呀!(生齐读)

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师:这是一道怎样的墙?(出示画面)官兵们为什么要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墙?

师:是啊,为了保住大堤,官兵们不惜付出血的代价,甚至付出自己的生命!

师:看!(出示图片)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这是在一次战斗中官兵们的伤势统计,几乎是人人负伤。

师:看着这群官兵们,看着这些数字,你想说什么?(让我们读一读,读出战士们的英勇顽强,读出你的不忍和敬佩。)

师:官兵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去抵挡汹涌的洪水,就算伤痕累累也不放弃,因为他们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出示,引读)

除了看到的,你们还听到了什么?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师:你这呐喊声小了点,(应该怎么读?指导,女生读、男生读、齐读)从这呐喊声中,你听懂了什么?(决心、乐观)

师:是啊,狂风、暴雨、巨浪他们全然不顾,他们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出示,引读)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官兵?

3、看着这群官兵们,我们所有的感动、敬佩与赞颂,都融汇成了一句话——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师:这是一副对联。女生读——这副对联概括了人民子弟兵保大堤的英勇表现;男生读——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我们一起读。

4、作者就是抓住听到的和看到的情景,描写了团结一心,无坚不摧,勇往直前四百官兵,这就是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

黄晓文——个体。

1、过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一个人身上,他就是——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3、4自然段, 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形容黄晓文?(铮铮铁汉)

师:在你眼中铮铮铁汉应该是怎样的人?(刚强的硬汉子;顽强而又勇敢……)

2、让我们走近黄晓文,仔细聆听他的话语,认真观察他的动作,你一定能体会到他铮铮铁汉的本色。

★语言:”来不及了!”

师:黄晓文觉得什么来不及了?

师:面对伤痛,黄晓文全然不顾,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出示,引读)

在伤痛之时能果断决定,勇往直前,这就是——铮铮铁汉!

师:这是黄晓文的语言,他的动作你捕捉到了吗?

★动作:”一咬牙、一拔、扯下、捆了个结实、扛起、爬上”

师:透过这一连串的动作,你看到了怎样的黄晓文?

师:在困境中,不顾个人安危,一心为人民群众着想,这就是”铮铮铁汉”的本色!让我们一起读好!

师:这些对人物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也是——细节描写。

3、同学们,发现这个细节了吗?(……)这里省略了什么?

师:是啊,黄晓文的身影消失在了我们的镜头前,他又投入了与洪水激烈抗争的战斗中。

师: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可以说,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4、同样是写抢险,同样是塑造人物形象,第2、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这样既有群体描写又有个体特写的写作方法,就叫做点面结合【板书】,这样写能既全面又生动地再现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三)学习”救群众” 感受”气壮山河”

1.过渡:在大江保卫战中,子弟兵们除了保大堤,还要救群众,让我们的镜头跟随着子弟兵们去看看他们救群众的情景。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细细品味。

★”飞向……飞向……飞向……”(出示)

劈波斩浪——战胜一切困难,英勇无比。(你能抓住句中的关键词来分析,真棒!)

三个”飞向”—— (排比句)

师: 你抓住了修辞手法,看出情况紧急,刻不容缓,救援速度很快。谁来读出气势?(指读)

战士们去哪里救群众——漂动的树梢、灭顶的房屋、摇摇欲坠的电杆。

师:树梢、房屋马上要被洪水淹没了,电杆马上要倒在洪水中了,而上面都有我们的人民群众,情况多危急呀!那应该怎么读好?(声音越来越高,语速越来越快,才能有层层递进的感觉)再齐读。

★在安造垸……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师: “三天三夜” “九个小时”,这是多么危险啊!

指导学生体会人民群众对人民子弟兵充满了信心。

师:事例后还有个省略号,你知道了什么? (子弟兵们救出了无数的灾民)

师:所以说——引读”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出示)

师:这飘扬的军旗、闪烁的军徽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这红五星,迷彩服还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这种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叫做借代。

3、这几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就像电影的远镜头一样,扫描了整个救群众的宏大场面,抒发对人民子弟兵的赞美!让我们拿起课本,一起读一读这一小节,感受那种如虹的气势,澎湃的激情!(齐读)

(四)激情拓展,永远铭记。

1、同学们,这真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配乐 英雄图片)还有许多这样的无名英雄,用行动证明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用意志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出示):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2、其实,在和平年代,在很多同样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无数的英雄们为祖国为人民付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二选一)

1、搜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事迹全班交流。

2、运用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场面,比如:课外活动、体育课、大扫除等。

五、板书

 

                  保大堤                 细节描写

23、大江保卫战              气壮山河

                  救群众                 点面结合

 

六、教学反思

《大江保卫战》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课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斗争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热情赞颂了在这场大江保卫战中解放军战士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同心协力、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以及战士们与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情深。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把“体会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感悟军民鱼水情深”和“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作为教学重点、难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课前,我引导学生广泛搜集1998年抗洪抢险的有关资料,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在导课阶段,我与学生一起观看抗洪救灾视频片段,为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江保卫战的情景营造了氛围,做好了铺垫,大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读课文的兴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有利于学生进攻型学习状态的形成。

由于语文课程强调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提倡以读为本,生生交流,师生互动,因此,我安排了让学生逐一仔细研读、交流“大堤决战、铮铮铁汉、勇救群众”这三个感人事迹。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我巧妙抓住文中精彩的场面描写,配以图片、音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圈划重点句,引导学生体会灾情的紧急,体会战士们一心为民、奋不顾身、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体会军民鱼水情深。并适时穿插“他们不顾的是什么,顾的是什么”“这是一群……的人民子弟兵”的语言训练,学习课文以“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既培养了学生读书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又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从教学反馈情况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能入情入境地朗读感悟课文,与文本对话,读得声情并茂、激昂有力、有声有色,感受十分深刻,见解非常独到,思维异常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实现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是对第2自然段的节奏把握上没有抓住着重点,问题的抛出不够精准,使学生领会不到教师问题的目的,导致教学时间有些过长。学生的朗读指导还需要在平时多下功夫,特别是高年级的朗读要注重技巧和情感的训练,让朗读有美感。


2019-04-11 090913.jpg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