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级数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学校环境教育计划,明确数学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程中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主要工作
1、初步了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科学知识。
2、了解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3、培养环境道德观,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4、发展环保技能。
5、发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6、培养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三、具体要求
侧重于了解或理解基本的学科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通过考察自然和人工环境中的物体来学习几何中的一些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与运算的技能,从而认识数学与环境的密切联系;通过对亿以内数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开展如“参观污水厂”之类的调查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与责任感。通过有关环境方面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具体做法
1、对现有教材进行加工,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数学内容都与环境有关,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我们要充分利用数学教材中的现成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把握好的时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尤其是小学数学新教材图文并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插图都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2、拓宽数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不能只是停留在肤浅的认识宣传层面,而应落实到实际生活之中,要将环境教育真正植根于孩子的心灵深处,仅仅依靠数学课堂上40分钟还远不够。因此,我们还必须借助于其它手段,例如,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3、从生活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例如利用学习“大数知多少”,联系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数据,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的教育。教学两位数除法时,就要联系如何治理环境,对学生进行创造美好家园的教育。
4、通过学生的数学实践作业,渗透环境教育。
结合本学期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调查、观测,完成数学实践作业,从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运用环保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上真正体现“绿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要把全体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课上增加学生小组互动探究学习环节,营造民主、自主、生动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认识、体验、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主动与人合作,共享思考的结果,在自学、自练、自评、互练、互评中做学习的主人,为终身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
总之,结合本学科的优势,渗透环境教育,是环保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中年级数学组全体老师定会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把环境教育与数学学习相结合,让环保意识真正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中年级数学教研组 韩 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