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管理 |
 |
|
|
|
发布日期:2012年09月28日
点击次数:
作者:赵雯
来源:本站原创 |
《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综合实践活动
一、活动设计
(一)主题活动背景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今世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本来短缺的淡水资源日益紧张。
我国是世界上12个缺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1/4,全世界排名第110位。目前我国每年因缺水造成农业减产同学们都认为:祖国地大物博,资源雄厚,水是循环反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而水资源普遍短缺的严酷的国情现实,从现行教材中反映的却很少。因此,节约用水的意识很淡薄,浪费水的现象依然存在。为了加强同学们对水资源的认识,增强保护水资源的责任感、使命感,我们四年级的全体同学开展了一次“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在参观、访问、调查、讨论的过程中不但知道了生活中水的污染、水浪费是多么严重,水资源是多么的匮乏,而且也明白了珍惜身边的每一滴水的重要性。
(二)主题活动目标
(1)了解水在动植物的生长和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大作用,了解地球上水资源情况,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2)通过搜集资料、观察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运用信息、资料统计等能力。
(3)教育同学们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宣传节约用水,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研究设计节水方案,激发学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究兴趣。
(三)活动方案设计
第一阶段:开题活动
“开题活动课”和“方案设计课”开题活动课:通过看、听、议,了解地球上水资源情况。认识到水污染和水浪费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增强节水意识。选择适合个人的研究问题,建立课题小组。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增强节约用水的自觉性。
方案设计课:首先让学生认识活动方案表。再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制定详细可行的活动方案。通过制定活动方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方法指导课:通过场景模拟,教学生学会在实践活动中应怎样去调查,在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中期反馈课:让学生分组汇报前段活动成果;互动交流各组活动成果与情感体验;总结反思,规划下阶段活动计划。
课外实践:各小组进行校外考察实践:搜集有关污水的来源,污水处理的办法,调查自己家中、学校、公共场所浪费水的现象,了解浪费的原因并对浪费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第三阶段:交流评价活动
交流评价课: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成果设计课:指导学生完善活动资料,将本小组在活动中的活动过程、方法、经验与成果形成文字材料。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活动
成果展示课:利用各种形式展示各阶段的活动结果并交流。学生可以办手抄报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心得,归纳整理资料,体验成功的喜悦,明确还需努力的方向。
二、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开题活动
一、开题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猜谜语:教师出谜语“你们知道什么东西越洗越脏吗?”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水)
2、谈水的用途:
(二)了解资源 教师出示图片(缺水地区图)
1、学生观看图片
2、学生谈感受
(三)展开讨论引出课题
(四)确立课题组建小组
1、选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2、组建小组:选择同一课题的同学自由合成一个小组。
3、统计分组情况
(五)教师小结宣布活动开始
二、方案设计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二)、制定活动方案
1、明确各组活动课题
2、小组讨论制定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完善活动方案
1、各个小组展示介绍自己小组的活动方案
2、完善方案
(四)教师强调在下一步活动中的注意
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交流展示活动方案。在小组讨论交流后,各小组派组长汇报本组的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一)根据方案各小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阶段性的资料整理和交流
(三)实践过程的指导
1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资料。
2指导学生遇到困难时将研究问题引向深入
第三阶段:交流评价活动
1、回顾前期活动,引入交流评价活动。对本小组自开展本课题以来的做法和感想进行总结,并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
2、展开交流活动。
(1)引入交流,明确要求。
(2)自主交流,谈谈收获。
(3)集体汇报,一起评价
3、指导下一阶段活动。
(1)小结“交流评价”活动,评选出优胜小组。
(2)下一阶段你打算怎样展示自己的成果?
将本小组在活动中的活动过程、方法、经验与成果形成文字材料。
第四阶段:成果展示活动
1、主持人结合多媒体课件回顾班级进行活动的一些情况,同时简介班级各小组。
2、各小组进行成果展示活动。
3、教师进行活动小结。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