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校园篮球”特色 推进“一校一品一特色”工程20150520
发布时间:2015-09-0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秦旭峰

 

打造“校园篮球”特色 推进“一校一品一特色”工程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一、实施背景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可见,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创建成为各级各类特色学校,是打造名牌学校的需要,是学校素质教育水平达到一定高度的重要标志。其二,加强学校特色创建,是新时期我区教育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区提出的“一校一特色,一生一特长”战略及特色学校建设就是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前提下的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第三,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创建各级各类特色学校,是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优化学校管理,丰富学校内涵,弘扬学校文化,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篮球运动是极具竞争性、对抗性和讲究团队协作的集体运动项目,影响力极大,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长期的篮球运动,不仅能提升运动员身体素质,提高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能在激烈对抗的环境里磨炼意志、发展个性和智能,还能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集体主义品质及奋勇拼搏、积极向上的信念。
篮球作为体育《新课标》的必选教材,是新课标球类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目前小学体育教材中在篮球方面还缺乏系统和连贯。我们根据学校场地、师资等实际,从学生发展需要和“健康第一”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申报常州市校园篮球布点校、试点校工作。 
二、实施价值
篮球运动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符号。中国篮协公布的调查研究表明,篮球运动专门的技术动作,丰富的战术形式,独特的比赛方法和严密的竞赛规则构成了篮球文化的语言系统,特有的立体攻守对抗则孕育了篮球文化的精髓。全国有很多学校在做篮球特色创建工作。如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央民族大学校园篮球特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河南农大的《关于高校篮球特色建设的研究》;华中师大的《中国特色校园篮球建设的研究》;南阳一中的《初探中学校园篮球特色的构建》;宜昌市实验小学《校园篮球特色的构建与研究》等等。纵观研究现状,大学居多,中学次之,小学很少;理论研究居多,实践应用研究较少。
我校主要围绕校园篮球开发来凸显篮球特色。校园篮球重在普及、重在实践应用研究,将在理论的指导下,使篮球运动更显魅力,把它当做一种文化来对小学生进行宣传与教育,让它深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因而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较高的工作价值,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校园篮球项目的创建有一定的基础及优势:外部条件而言:1、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部门每年都组织各种篮球比赛,促进了篮球运动的深入发展,提高了学生篮球水平,这为校园篮球项目提供了核心动力保障。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把阳光体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尤其是体育活动得到蓬勃开展,师生的运动健康身体的理念得到深化,这为校园篮球项目提供了积极的运动背景。内部条件而言:1、近年来,我校体育运动在学校蓬勃发展,发展校园篮球项目优势明显。我校虽是农村小学,但学校活动面积充裕,学生活动场地足够。学校将篮球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着力点和突破口,把篮球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特色教育,努力打造校园体育教育品牌,不断提升育人质量,以球育德、以球益智、以球强体、以球兴校。我校所在的雪堰镇更是有良好的篮球群众基础,群众乐球、爱球、会球蔚蓝成风。企业家热衷支持篮球运动,经常开展篮球群体比赛等。2、学校体育工作蒸蒸日上,大课间、体艺2+1、校园吉尼斯、体育节、还有小型多样的竞赛活动等。所以潘小的学生平时运动量大,具有较好的吃苦耐劳精神。3、学校有一支专业的篮球指导教师队伍,他们不但经验丰富,体育教师都善于篮球运动,国家一级裁判1人,教师篮球队也获得多次比赛好成绩,经常外出交流比赛,娱乐身心。而虽然体育组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2岁,但都善于学习,也更稳重,心态阳光,乐于进取,具有很好的团队精神。 
三、政策导向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明确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创建特色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既是学校教育应对国际社会未来人才竞争的需要,是回应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多样化人才的时代呼唤,也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由此可见,创建特色学校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进步、教育改革创新对学校的外部要求,也是学校科学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理想追求。
2、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均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意识,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提升体育文化品位。
3、中国篮球协会在2008年6月13日在天津正式发布了《中国篮球特色建设纲要》。中国篮协希望借此纲要的推出,在新的历史阶段将篮球建设提到新的历史高度。
四、 创建目标
1、探索校园篮球创建的途径和方法。
2、构建规范、科学的学校特色创建的模式,初步形成切合学校师生实际的
特色创建体系。
3、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充实教育理论,增强教学科研能力,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充实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五、研究内容
1、篮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如目标、内容体系的建立及校本教材的编写。
2、校园篮球群体活动的开设研究。
3、校园篮球文化的建设研究。
4、校园篮球特色创建的评价体系研究。
六、研究方法
我校篮球特色创建,主要是行动研究法,以“计划—实施—反思—总结—调整—再实施”的规律,形成良性循环;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修正,边计划边行动,边调整边实施,边总结边解决。辅之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共同研究:
1、理论研究法——组织学习相关理论,获得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持。
2、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与推广有益经验。
3、个案分析法——采集典型案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上进行分析研究。 
七、实施保障
(一)加强对篮球运动开展的管理和扶持力度
1、成立篮球特色项目建设管理领导小组,分工合作,管理学校篮球特色创
建工作,领导和促进学校篮球体育特色项目的快速、稳定地发展。
2、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的篮球运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篮球体育特色项目的正常开展。每学期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及时记录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定期做好总结回顾和反思。
3、加大体育设施硬件的投入,为更好地开展篮球运动奠定基础,尽可能地
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扩大现有室外篮球场,争取建室内篮球场;学校每年从预算中规划专用经费,及时添置其它常用体育器材,如篮网、比赛用球等,保障课堂教学和训练的需要;及时修补损坏地面,确保篮球运动正常开展和学生安全。
(二)以课程设置为依托,全面普及篮球运动
为保证学校篮球特色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篮球运动的全面普及,学校在三至六年级开设篮球校本课程,分年级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分为篮球文化与篮球技能课,全面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和篮球运动技能。学校积极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注重实效性。从学校特色创建的长远目标出发,学校力争逐步形成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分年级制定室内理论课与室外技能课目标,以及详细的实施方案,从而编制系统的篮球教材。
(三)以训练队为平台,浓厚篮球运动氛围
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是特色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学校要以训练队为突破口,将面上普及与专业训练相结合,营造浓厚的篮球运动氛围,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篮球队伍,并积极引领全体师生参与篮球运动。坚持科学训练,着重抓好队员的身体素质、基础技能和基本功的训练,并且必须制订好训练计划,做好训练记录,及时探讨研究训练情况,提高训练质量,积极搞好学校篮球队的梯队建设,及时发现人次培养人才学校行政要对日常训练进行规范管理,对训练效果进行严格考核。
(四)以比赛为突破口,提升篮球运动水平
学校举办一年一度的班级篮球赛,营造浓厚的篮球运动氛围,培养学生的篮球竞技精神。学校要不断创新比赛形式,鼓励全员参与,一二三年级要求班主任、副班主任老师积极参与,要努力让一年一度的班级篮球赛成为我校的一道体育盛宴,以此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篮球运动的积极性,检验和展示学校篮球教育成果。
为促进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学习,提高篮球运动的水平,学校要加强兄弟学校的联系,经常与高水平的篮球队切磋球技,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篮球比赛,既增进友谊,同时提高球队的比赛经验和战术素养,全面提升篮球队的素质和竞技水平。
(五)开展篮球运动的教育科研活动,促进特色创建工作
1、鼓励全校教师开展篮球运动的教学研究和科研探索活动,尝试、实验
多种可行的教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方法,及时总结反思,经常探讨研究,交流科研成果,推动学校篮球运动向纵深发展。
2、 将篮球特色创建与德育教育结合,充分利用并大力开发篮球特色资源,
建设以篮球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实现有形之“物”——篮球与无形之“神”——篮球精神的和谐统一。

2015年5月20日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