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小学生孝道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12-30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黎洪

 

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小学生孝道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武进区潘家小学 周黎洪 
一、研究背景
“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古人云:“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现在的青少年成长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多发期,他们虽然接受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审视当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已迎来第二代独生子女的高峰期,对独生子女“关爱有余,孝敬不足”的社会现象已引起广泛关注。我国已逐步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如何使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爱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加强孝道教育,促进全社会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潘家百渎村东湾王裒岭南有一寺院——蓼莪寺,相传以晋孝子王裒得名。“闻雷泣墓”的王裒就是我国古代著名二十四孝之一。王孝子衣冠冢在蓼莪寺左侧,墓前有碑:“晋孝子王裒之墓”。他的宗亲移居江南后,仰慕他的孝行,所以建墓立碑于此,并命名该岭为王裒岭,又名蓼莪山,寺为蓼莪寺。“百善孝为先”,在太湖湾旅游度假区的规划中,“蓼莪寺”所在地正在建造全国最大的中华孝道园。
我校始建于1908年,学校坐落于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王裒故里——潘家镇。我校将利用本土的人文设施以及文化积淀,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工作。孝与感恩是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时俱进地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
我校一贯重视德育,从2009年开始,以妇女节、中秋节、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孝道感恩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孝道教育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五六年级开设《孝文化》特色课程,这是由本校老师专门编写了既有传统特色又有生活气息的两册教材——《孝文化》课程,这为本课题的实施在全校营造了浓郁的情感和教育氛围,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在当今社会,孝道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它赋予“孝”字更深刻的内涵——知恩图报。倡导全体学生“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认真学习,感恩老师;珍惜友情,感恩同学;帮助他人,感恩社会”。
因此,我们将研究的课题定位为《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小学生孝道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理论依据
(一)研究内容:
1、研究和挖掘“孝道”教育的资源,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孝道教育活动,以时俱进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父母、对师长、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
2、研究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内涵,实施途径和方法。让学生真正领悟“学孝、传孝、行孝”的内涵——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认真学习,感恩老师;珍惜友情,感恩同学;帮助他人,感恩社会。
3、研究和制定系列的孝道教育评价机制。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新时代背景下小学生孝道教育的课题研究,探索出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习惯并激发学生知恩图报的美好情感。
充分挖掘“孝道”教育的文化资源,引导和组织学生自主地开展一系列“知孝、赞孝、学孝、行孝”的探究性活动,促进学生逐步养成在家有孝心,在外有爱心的道德行为,引导学生从‘小爱’到‘大爱’,逐步培养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形成一套具有特色的孝道教育体系。
1、认知目标:通过一系列活动,让队员在活动中体会父母的辛劳,从而让学生懂得对父母等长辈要孝敬、孝顺,对师长、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要有责任感。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父母、对师长、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的尊敬和热爱。当前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大多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长,受父母的百般宠爱,缺乏对父母、长辈、他人的责任感,让学生体会孝心,感受到父母、师长、他人、社会给予的关怀和爱护,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长辈、他人的尊敬和热爱。
3、行为目标:让学生做到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认真学习,感恩老师;珍惜友情,感恩同学;帮助他人,感恩社会。
4、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意识,这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孝道教育理念。自主独立平等,不仅是一种能力特征,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在研究和实践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独立意识,及早脱离父母的保护伞,张扬他们的个性,成为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三)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方针。国家是以家庭为细胞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孝道教育以家庭为核心,以学生为突破口而开展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与操作过程
(一)、建立孝道教育的内容体系
课题组成员紧紧围绕孝道教育的方案开展活动:既面向全体进行引领,又注重个体差异,进行个别帮扶,多管齐下,合力并进。开展孝道教育,明确孝道教育的内容。
1、在家庭尽孝心:
1)尊敬长辈,恭敬礼貌
——见长辈要主动问打招呼,学会使用尊称和礼貌用语。
一些孩子没大没小,管长辈叫老头、老帽、老东西,直呼“你”或直叫其名。我们应教孩子学会使用“您”、“您老”学会根据人的年龄,称呼“叔叔”、“阿姨”、“老爷爷”、“老奶奶”等。总之要教会孩子学会尊重长辈,懂得长幼有序。
——长辈回家或外出应主动站起来迎送,
有些孩子不懂迎送,家长回来孩子一声不吭,自己干自己的事。我们要让孩子学会迎送,家长外出时要求孩子帮助递包,提醒带齐东西。家长回来时,要求孩子主动开门,从家长手中接东西并道一声“辛苦了”。
——听长辈的话要认真,不东张西望、不插嘴。
有些孩子听大人讲话时很不认真,心不在焉,甚至不耐烦、乱插嘴。这个坏习惯一定在矫正。
——外出或回家时要和家长打招呼。
孩子回家时都应该报一声:“我回来了!”而我们的部分孩子不吱声,甚至有直奔厨房找吃的。应该让孩子养成通报的习惯,主动向家长打招呼。
2)听从教导,虚心求教。
——听从长辈的教导要虚心,并认真按长辈的教导去做。孩子在家对家长不虚心,外出难免骄傲。
——长辈批评时不顶撞,不任性。
——和父母有分歧时意见时,要心平和,不要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没答应,不许耍横、任性。
3)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努力学习,不辜负家长的期望。
——积极上进,不辜负家长的希望。
——主动向家长汇报学习情况和思想情况,不隐瞒学习成绩,让家长放心。
——遵守学校纪律,不让家长操心。
4)帮助家长干活,做家长的帮手
——参加劳动,生活自理。
——要帮助家长干力所能及的活,做家长的帮手。
——长期分担家庭的一、二项劳动,搞家务“承包制”。
5)关心长辈,沟通情感。
——对父母的情绪、兴趣等有所了解。
——知道家长的生日,用简朴方法向家长祝贺生日。
——有了好吃先让长辈。
——长辈累了时要热心照顾。如倒杯茶水、递条毛巾,送双拖鞋等。
——长辈病了时要主动端水送药,对长辈耐心照料;不乱花零钱,不摆阔气,不增加家长负担,不让家长为难。
——外出时,到什么地方去,什么时候回家,都要告诉家长,并按时归来,不要私自在外面留宿,以免家长不放心等待。
2、在学校献关心:
1)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听老师的话,不惹老师生气。热爱学习,讲文明、守纪律,体谅老师工作辛苦,学会关心、问候老师、安慰老师,主动帮助老师做事,帮老师分担忧愁。
2)同学之间讲友爱,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不打架,不骂人。在学习生活方面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主动伸出温暖的手。讲团结,讲合作,共同进步。
3)礼待来宾,对来学校的客人要懂礼貌,主动问候,主动让路,主动服务。
 3、在社会献爱心:
遵守公德,讲文明礼貌,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不做违法乱纪的行为,自觉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力所能及地支援灾区和希望工程建设。
(二)课题研究思路。
总体思路:“三心”、“两线”、“三实”——“三心”是通过孝敬教育,使学生养成“在思想品德上追求高尚,让父母放心;珍爱生命,珍惜学习,让父母称心;做事有责任心,回报父母和社会,使父母安心。”“两线”即校外一条线——“二十四孝祠”教育基地、“孝子公园 ”实践基地;校内阵地一条线——课堂为主阵地,队室、图书室、广播室等为辅助阵地。阵地建设求“三实”:联系实际、注重实践、讲求实效。根据年龄的不同,每个年级各有标准。
1、开展孝道教育、感恩教育的专项教育活动,拓展训练的主阵地。紧紧围绕身边感恩小事,通过主题班会、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感恩教育。
2、进一步开发完善并认真实施《孝文化》校本课程,形成孝文化校本课程教学的基本模式。课题研究进程中,在皮亚杰儿童智力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逐渐形成低、中、高年级孝文化校本课程教育的基本模式:
1)低年级围绕“唱、游、玩”来开展。
唱中学: 根据学生特点,灵活地选择歌曲、儿歌等作为活动的内容。听、唱《小乌鸦》、吟诵《游子吟》、学唱《只要妈妈露笑脸》、学背《三字经》(关于“孝”的部分)、背诵儿歌《看电视》、《胖乎乎的小手》,孩子开心地唱,认真地背,不知不觉,“孝”已走进孩子稚嫩的心田。
游中学:“孝”的内涵也包含对家乡、对祖国的爱。活动中带领学生参观潘家敬老院、蓼莪寺、中华孝道园、城湾山等地方看大自然,感知家乡新变化,孩子为家乡自豪,热爱家乡的种子已经播下。
玩中学:听故事是玩,讲故事也是玩。教师精选古代孝子故事,当代孝子事迹、小孝星故事讲给孩子听,引导孩子讲“安安送米”、“孔融让梨”的故事”,夸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每天给爸爸妈妈说一句好听的话,每周为爸爸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既是玩,也是学,在玩中孩子懂得了孝的道理,听话了,也懂事了。
2)中年级以“学、做、比”为中心
学一学:听孝的故事,知孝的历史,学孝子的孝行,阅读古今中外孝的故事,孩子们将在自主学习中感知孝、走进孝。
做一做:活动中充分考虑中段孩子“善模仿、喜竞争”的特点,广泛发起“做孝敬父母的小明星”、“做劳动小能手”、“做爷爷奶奶的乖孙女(儿)”的竞赛活动。结合三八节、教师节、老人节定期开展活动。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劳动,效果显著。
比一比:孩子的自尊心是最强的,凡事争第一。比一比,谁最爱爸爸妈妈;赛一赛,谁在家中最能干;看一看,谁在家长、邻居、同伴间赢得好评最多。运用家长评价、小组评价、邻居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学、做、比、赛、论多管齐下,孩子对“孝”的认识趋向全面与深入,做“孝”的孩子,已成了他们共同的心愿。
3)高年级以“悟、导、行”为主要思路。落实校本课程,教学中采用领悟——引导——践行的教学模式。使青少年正确把握孝的深刻内涵,关爱家庭、尊老敬老;把握孝的推广意义,奉献社会、爱国爱民,将“小孝”上升到“大孝”,“小爱”上升到“大爱”。所谓“小孝治家,大孝治国”,能将孝道做于此,也就等于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3、注重学科渗透,结合相关课文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道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4、进一步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发挥宣传阵地作用。建设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让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孝道教育,从而构建新时代背景下开展小学生孝道教育的工作体系。
5、家校社区结合,促进良好品行的形成。在孝道教育活动中,努力构建家庭、社会、学校共同参与的合作体系,把“孝”的教育既体现在学校课堂、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家庭生活、日常琐事中,渗透在社会的各方面里。
6、确立孝道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更好地开发身边的孝道教育资源。我校确立了校外实践基地。
1)常州太湖湾旅游景点——中华孝道园,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
为学生提供了最直观的教育课堂。
2)潘家敬老院:是潘家社区开设的的社会福利性质的老人院,内有五保老人、孤寡残疾和社会寄养老人,是组织学生孝心实践、敬老助老活动的最佳园地,有助于学生实践“孝文化”,促使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
7、建立和健全评价机制。制定系列孝道制度,规范行为;坚持考评,促进良好品行的形成。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孝道教育,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横向辐射,纵向延伸,造福家庭,服务社会。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会为行动策略。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主要采用:
1、行动研究法,在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正,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孝道教育的体系和机制。
2、辅助采取调查法。
3、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等。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89月——200812
1)制定项目研究方案。
2)准备研究。讨论研究我校孝道教育校本教材。
2、第一研究阶段:20092月——2001012
1)加强实践操作,研究、反思、总结。
2)形成我校孝道教育校本教材草稿。
第二研究阶段:20112月——2001312
1)、在专家的引领下,不断完善研究课题。
2)、建立研究小组。形成一些有价值的阶段性的成果。
3)形成系统的孝道教育校本教材。
3、总结评估阶段:2014
1)整理研究资料,进行专题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2)对本项目研究作出全面评价,展示成果。
3进一步深化研究,扩大研究成果。
六、课题工作小组
顾问:区级领导
组长:张良
副组长:顾海峰
成员:周黎洪、钮里平、李永清、张文、赵敏杰、鲁利玲、马婷
赵雪芬、赵敏华
七、预期效果
1、通过研究,努力探索出当代学校孝道教育的内涵、外延和方式方法,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2、以孝道教育为纽带,营造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和充满爱心的教育大环境。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凸现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
4、通过研究与实践,初步形成我校实施孝道教育的校本教材。
八、思考
1由于我们项目研究成员大多是一线的教师,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在工作中还需专家的引领,在高一个层次来审视和总结本项工作。
2、在学校开展孝道教育,如何以更有趣的形式出现,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并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及时调节自己的不良行为,有待我们思考。
3、当孝道教育成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时,我们的工作才算成功。如何深入人心,让学生知道弘扬孝道是提升人思想境界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4、随着对学生孝道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还有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思考:
1)、社会大环境的改善问题。
2)、家庭因素的干预问题。
3)、对学生孝道教育应被纳入终身学习的范畴。
                                                                                 武进区潘家小学
                                                                                       20113
 
参考文献:
1、朱本双和黄治山《在青少年中切实加强“孝道”教育》
2、马有德《培养孩子的孝心(PeiYangHaiZiDeXiaoXin)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