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而无论在其主流思想———儒家、道家的哪一思想体系中,孝都是一个重要范畴。尤其是儒家,不仅十三经中处处皆有谈及孝的义理,而且它还是儒家伦理的基础和核心。两千多年来,“孝”不仅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成为支配人们行动的准则和评判人们德行的标准。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的中国文化就是孝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是奠定于孝道之上的社会。
孝道文化在公元前11世纪之前已具雏形。“孝”是个形象字,“老”字头下有子,意为老人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教”字是由“孝”与“文”组合而成的,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教育正是建立在儒家的孝道思想基础之上的,是一种充满人性的教育,是以做人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人生的,培养目标是完善的人格。
当代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不道德程序已近似悲剧,而且社会管理也很糟糕”。从汤因比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我们当代教育中伦理道德的缺失从而导致了当代教育中德育出现了种种问题。
古代在对待丧、祭问题上,孔子提出“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此表达对已故父母、祖先的思念与追忆之情,是有其道德意义的。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通丧也。”但是这种丧祭礼仪后来发展成为一套繁琐、僵化的礼节。使一些平民百姓难以承担如此之浩大的经济压力,还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伤生毁性,铺张浪费,耗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财力。
在封建社会里,对传宗接代是孝中首选的。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传宗接代的封建定规使封建社会原本就存在的男女不平等。这种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与我们的时代要求恰恰相悖,应当坚决摒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致于我国的最根本的孝文化在传统的美德中处于沦陷的边缘,使许多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尤其是孝的观念处在中断与冲突之中,道德行为处于离轨之中。孟子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意思是说,孩子最大的孝是对亲人的尊敬、爱戴。但当今这种把孝敬父母作为修身、提升自我道德品质的人屈指可数。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日趋增多,小型化家庭为主的群体结构也日趋增多,一些家庭代际关系失衡,他们对子女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其父母的关注,形成了“尊老不足,爱幼有余”的现象。子女把父母当成了任意摇摆、指挥的机器,出现了“子让父做,父不得不做”的情形,与我国传统的孝道文化相悖。父母是子女迈向人生的第一位老师,“言传身教”都会直接地对孩子产生影响。长辈的做法——对子女的溺爱,对老人的孝敬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孩子,对孩子造成思想及行动的负面影响。
我国目前的家庭以独生子女占多数,家长们以子女为中心,而忽视了对老人的关注,因此广大青少年孝德意识淡薄。更为可叹的是学校教育出现了头重脚轻的失衡状态,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德育是教育之本,但学校为了一味地追求和提高升学率,重智力教育而轻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之中逐渐淡化甚至遗缺。还有当今的网络时代,网络有害信息淡化学校德育的教育、引导功能,使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认识紊乱,误导学生形成消极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纵自我,追求低级庸俗的感官刺激,诱发学生不良习气和违法行为,消减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因而学校孝德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在当代这个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人们接受的事物多元化,同时,社会中种种的习俗成风,尤其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排除各种糟粕思想文化、观念也覆盖社会的各个角落,这给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冲击。首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带来的物质第一、金钱第一的观念倾向,使青少年忽视了精神文化的重要性,淡化了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取而代之的是利益第一,功利思想严重。其次是现代传媒已经触及道社会的各个角落,尤其是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导致了许多青少年沉迷网络,致使他们精神失落、信仰危机、人格分裂,也使传统孝文化中敬爱父母,尊老爱幼的道德规范和传统道德受到严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