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孝雅同行——六(2)小课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2-0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周黎洪

 

新时期背景下孝道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常州市十二五规划备案课题
 
 
小课题名称:      与孝雅同行              
班级:       六(2)             
小课题负责人: 杜青青                      
小课题辅导员:      蒋丽                  
负责人所在单位(公章):      武进区潘家小学                    
小课题起止日期:      2011.9 — 2012.6                   
 


 
 
 
 
与孝雅同行
 
 
2011.9
 
 
2012.6
性别
年龄
职务
教授学科
 
41
 
语文
负责分配任务、辅助队员搜集、整理资料、开展实践活动。
 
 
 
 
 
 
性别
年龄
职务
特长与爱好
 
杜青青
11
班长
书法、弹琴
负责走访实践、调查分析
陆文静
12
副班长
看书、画画
负责搜集、整理资料,宣传工作
 
 
 
 
 
11
生活委员
画画、数棋
走访调查
李宏庆
12
文娱委员
旅游、拍照
搜集资料
龚玉娇
11
组织委员
看书、听音乐
搜集资料
常雪玲
11
劳动委员
跳舞、唱歌
走访调查
施泽鑫
12
体育委员
做手工、看书
整理资料
 
 
 
 
 
 
 
 
 
 
 
 
 
 
 
 
 
 
 
 
 
 
 
 


 

课题名称
 
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阶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也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实现和谐发展的基本方针。国家是以家庭为细胞的,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家庭的和谐,孝道教育以家庭为核心,以学生为突破口而开展活动。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古人云:“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但现在的青少年成长于社会转型的矛盾多发期,他们虽然接受了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在当今社会,孝道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工程,它赋予“孝”字更深刻的内涵——知恩图报。倡导全体学生“拥抱亲情,感恩父母;认真学习,感恩老师;珍惜友情,感恩同学;帮助他人,感恩社会”。
因此,我们将研究的课题定位为《与孝雅同行》。
 
 
 
 
 
 
 
 
 
 
 
 
 
 
 
 
 
 
课题研究的内容
1、“读国学”
开展中华优秀经典诵读活动,使中小学生从小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力量,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各年级学生在学好规定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基础上,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层次诵读经典国学文章。
1)诵读方法:①每日一读。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②每周一课。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早读课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③师生、亲子同读。要求老师、家长与学生同步诵读相同的内容。
2)诵读形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如演讲比赛、国学绘画、节目编排等,每学期开展一次评比竞赛活动。
3)推荐诵读内容(另附)
2、“行孝道”
“百行孝为先”。要以孝敬老人、孝敬父母、孝敬长辈为主线,培养学生真情实感、知恩图报的良好品德。通过经典国学故事来弘扬、传承传统孝道文化。
1)孝道体现形式
父、母亲生日
父亲节、母亲节——自己动手制作一份精美小卡片,送上一句祝福语等。
教师节——自己动手制作一份精美小卡片,说声“老师,您辛苦了!”等。
中秋节——懂得月圆人团圆,家庭欢聚,并写下一句祝福语等。
春节——懂得拜年的礼节,写一句祝福语送给亲人等。
清明节、春节——随长辈凭吊,祭祀逝去的亲人等。
劳动节——勤俭教育、珍惜劳动成果等。
国庆节——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
敬老院——做力所能及的爱心活动、孝心教育等。
2)“行孝道”开展形式
要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天自查一次不雅行为;每周向父母(或长辈)说一句体贴性的话;每月为父母(或长辈)做一件侍奉性的事;每学期给父母(或长辈、老师、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信;每年参加一次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学生自理、自立、自律能力;组织学生扶贫结对,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互帮互助,增进友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心。
3)总结评比
各学校每学期组织“孝星”评选活动,并将其作为学校德育标兵,大张旗鼓宣传其孝心事迹。
3、“讲文明
1)文明的基本内容
以“整洁、礼貌、温柔、责任感、诚实、帮助、团结、耐心、服从、快乐、慷慨、善良、勇气、和平、爱心、友爱、感谢、同情、服务”等19种美德行为为教育目标,争做“五小学生”活动,即:在家庭做“小帮手”;在学校做“小伙伴”;在公共场所做“小卫士”;在社会做“小标兵”;在团队做“小主人”。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自理生活、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提高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唤醒孩子们对人类美德的认识与向往,激励孩子们共同进步,追求卓越。
“孝道存我心中,文明看我行动”,要充分发挥“五小学生”在家庭、在社区、在公共场所的小先进、小模范的辐射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劝导、感化身边的人和事。
2)“讲文明”开展形式:
文明在我心中——心中装着孝道、荣辱、礼仪。给爸爸妈妈老师写一封汇报、感谢之类的信,参加孝道、文明礼仪征文比赛等。
文明在我口中——常用礼貌用语:请、谢谢、您好、再见等,“文明从我做起演讲比赛”等。
文明在我手中——敬个礼(对长辈),弯弯腰(捡拾垃圾),握握手(对同学)等。
文明在我脚下——爱护花草树木。不跨越警界线、栏杆等设置设施等。
文明在我
帮助他人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扶老人过马路,给长辈让座位等。
文明在我自己——遵章守纪  为长辈、残疾人让路、牵引,横过马路红灯停,绿灯行;公共场所主动排队等。
做文明劝导——节假日组织上街义务劝导、宣传,做街道文明小使者。
3)评比办法
每学期学校可结合实际开展评选文明标兵或者文明小使者活动,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推介。
4、主题班会
具体要求:
1)、按月组织开展好主题班会教育活动。
2)、班主任事先要做好充分准备。
3)、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和活动记录。
4.主题可根据实际情况自主选择。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1年9月)
1、制订研究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按方案制订课题教育工作计划
2、以本班为实验班,进行前测,了解学生实际,做出相应分析。
二、实施阶段:(2011年10月——2012年6月)
1、每月围绕课题开展两次教育研究活动。
  2、定期进行检测和阶段性反思或小结。
三、总结阶段:(2012年 6月)
1、整理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2、撰写阶段报告,以备将来继续深入研究。
 
研究方法:
新孝道教育,以小见大,由此及彼。横向辐射,纵向延伸,造福家庭,服务社会。以主题活动、学科渗透、课外延伸为载体,以角色换位、实践体会为行动策略。主要采用:
1、行动研究法,在一系列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改正,最终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的体系和机制。
2、辅助采取调查法。
3、文献研究法和观察法等。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研究条件:
1、充分利用短会、班会课等阵地进行“孝道教育”。
2、需要拓展到品德课及其他学科,把“孝道教育”渗透到课堂上去。
3、需要进行一定的社会实践调查。
预期成果:
1、相关活动图片
2、学生作品展示及获奖作品
3、教师相关论文发表。
 
 
 
 
 
 
 
 
 
 
 
 
武进区潘家小学班级情况分析
    六(2)            班主任   蒋 丽       

班级人数
45
男生
20
女生
25
本班学生思想淳朴,善良诚实,友爱相处,关系和谐。孩子们有较强的荣誉感,能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并为班级争得荣誉。有较强的是否观念和纪律观念,能虚心地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及时改正错误。岗位责任制观念强,能自觉履行自己在班级内的职责,使班内的卫生、学习、纪律等方面保持着优良的状况,班风学风正。
 
 
 
班风
大事小事,踏实严谨
 
 
1、每日一读。每天早晨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每周一课。各年级每周安排一节早读课的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诵读。每学期举行一次国学诵读比赛。
2通过经典国学故事来弘扬、传承传统孝道文化。利用各种节假日对学生进行各种感恩、孝心教育。
3、要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天自查一次不雅行为;每周向父母(或长辈)说一句体贴性的话;每月为父母(或长辈)做一件侍奉性的事;每学期给父母(或长辈、老师、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一封信;每年参加一次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4、按月组织开展好主题班会教育活动,开展“文明在我心中”“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自己”活动
 
 
 
 
 
 
 
 
 
 
        与孝雅同行           班级小课题
第一学期主题教育活动计划表

 
活动时间
教育主题
教育目标
 
知礼仪,懂规范
通过规范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基本的礼仪规范,在家做个有孝心的好孩子,在校做个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
 
祖国在我心中
通过学习伟人的爱国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从小立下为国贡献的志向。
 
十一
知恩、感恩教育
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父母的心愿,学习感谢父母的付出,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十二
生命、责任教育
学会自理生活,加强责任感教育,不断提高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教育活动主题
做文明小学生
 
活动目标
让学生认识讲文明、懂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学生共同演唱《咱们从小讲礼貌》
(二)主持人:要想成为一名文明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三)小品表演:
1、小品《乱扔垃圾》
2、小品《见到老师不打招呼》
3、小品《欺负小同学》
4、乘车抢座位。
(四)学生讲故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
(五)发奖
主持人:规范的遵守要大家参与,我们要想成为文明小学生,就要用规范这面镜子.时时刻刻约束自己,从举手投足的小事做起,我班有很多同学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下面我们来夸夸他们,给他们发奖(略)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孩子们知道从小要讲文明懂礼貌,认识到文明礼貌的重要性,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
 
 
 
 
 
 
 

教育活动主题
祖国在我心中
活动目标
通过学习伟人的爱国故事,在孩子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从小立下为国贡献的志向。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诵读爱国名言:
二、爱国古诗大比拼:
《示儿》,《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诗朗诵:《祖国在我心中》:
四、讲述詹天佑、钱学森的故事
五、歌曲:“祖国祖国我爱你》
六、总结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孩子们了解了祖国的历史,知道祖国儿女对祖国的贡献,在孩子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从小立下报效的志向。
 
 
 
 
 
 
 
 
 
 
 
 
 
 

教育活动主题
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
活动目标
了解父母的辛苦,知道父母的心愿,学习感谢父母的付出,学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1、独唱:《世上只要妈妈好》
2、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3、爸爸(妈妈)的心愿
4、交流:我为父母做件事
5、合唱:《只要妈妈露笑脸》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孩子们了解了爸爸妈妈的辛苦,懂得了父母的付出和美好心愿,知道要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懂得了行孝要表现在平时的小事中。
 
 
 
 
 
 
 
 
 
 
 
 
 
 
 
 

教育活动主题
培育健康心灵,守护生命阳光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班会,旨在教育学生明确: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弥足珍贵,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会对生命负责。
2、培养学生表演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
3、学会一些基本的逃生技巧和方法。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一、生命的诞生
1、课件出示身怀六甲妇女图片、各行各业的人物图片。
2、学生组内交流我来自哪里,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行业。
二、生命的可贵
人是世界的主宰,人的生命可贵,请看组图《生命》。看了你有什么感受?
三、珍爱生命
1、请看短剧《大江,大河是危险的地方》。
25.12 汶川地震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学生讨论:当地震来临时应该怎么办?
四、消防逃生演练
五、总结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生命只有一次,生命弥足珍贵,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会对生命负责。孩子们还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逃生技巧。
 
 
 
 
 
 
 
 
 
 
                      与孝雅同行             班级小课题
        学期阶段小结
 
本学期围绕学校德育课题“新时期背景下孝道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以“悟、导、行”为主要思路,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采用领悟——引导——践行的教学模式。使青少年正确把握孝的深刻内涵,关爱家庭、尊老敬老;把握孝的推广意义,奉献社会、爱国爱民,将“小孝”上升到“大孝”,“小爱”上升到“大爱”。所谓“小孝治家,大孝治国”,能将孝道做于此,也就等于拥有了成功的人生。
1、在家庭尽孝心:尊敬长辈,恭敬礼貌;听从教导,虚心求教;努力学习,积极上进;帮助家长干活,做家长的帮手;关心长辈,沟通情感。
2、在学校献关心: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听老师的话,不惹老师生气;同学之间讲友爱,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不打架,不骂人;礼待来宾,对来学校的客人要懂礼貌,主动问候,主动让路,主动服务。
3、在社会献爱心:遵守公德,讲文明礼貌,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不做违法乱纪的行,自觉保护环境,讲究卫生,力所能及地支援灾区和希望工程建设。
    2012   1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