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启蒙》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3-05-0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殷春亚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
3、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教学过程:
一、品味歌谣魅力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齐读课题)。月光是那样的柔和,再读课题。
2、读着课题,你的眼前会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学生交流)
  3、看来,母亲在月光下吟唱歌谣的情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母亲给我唱了许许多多的歌谣(板书歌谣),课文中写了5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首多读几遍,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学生放开声音自由读歌谣)
4、大家读得多投入啊!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自己的感受。(学生交流)
A:月儿弯弯句:(媒体出示)
指名读(2)感受到什么?
那我们一起来读读,再来感受一下这美好的画面,美好的向往。
B月亮出来亮堂堂句:
1)读得真美,还有一首歌谣谁喜欢的?(指名读)
2)读着它,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3)嗯,这首歌谣讲的是他们的生活。
5、母亲还唱了3首童谣,你喜欢哪一首,为什么?(出示童谣)
A、小老鼠:(风趣幽默)
那怎样读出趣味来呢?
B、毛娃:(可爱,童趣,跃然纸上)
这首童谣还有特点呢。(师提示性的读押韵)感受到了吗?(押韵顺口)
那怎样读出韵味来呢,相信大家肯定有办法,自己练练吧。(学生练读,指名读)
C、小红孩:(押韵有趣)
谁用四川话、潘家话来读这首童谣。(生读)
6、刚才,我们读了那么多的歌谣,现在你对歌谣又有哪些新的了解。
(学生交流:简短易懂、生动活泼、朗朗上口、有节奏感、幽默风趣)
是啊,怪不得作者孙友田说童谣是我们孩子成长的精神食粮,大家都喜欢。这些民歌民谣(引读)出示:明快、流畅、含蓄、风趣。
二、感悟月光、母亲、启蒙
  1.刚才是我们同学自己读歌谣,谈感受。那么。母亲吟唱歌谣时又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怎样的感受呢?(出示农家月夜场景)配乐引读第一自然段。
  2.你们听!母亲的歌谣从篱笆小院里传了出来。(播放清唱的歌谣)
 3.听着母亲的歌声,你有什么感觉呢?你能打个比方说说母亲的歌声像什么吗?
  4.同学们的感受多丰富啊,都成了一个个小诗人了!孙友田的感受和你们是一样的,他在文中是这样写。(出示句子)
  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1)指名读。
2)读得好,老师奖赏你推荐一位同学来读。
3)咱们一起读。
4)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是怎样听母亲唱歌谣的?
5)听着听着,我是那样的陶醉,那样的享受,那样的快乐,把这种感觉也读出来,(齐读)
6)读到这儿,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是芳香的音韵呢?
(7)芳香让我们品出了母亲声音的甜美、轻柔;品出了母亲的歌声使孩子如痴如醉;品出了那一首首歌谣散发出的美好的感受,这就是孙友田体会到的芳香的音韵
5.学到这儿,同学们肯定有一个疑问,母亲不识字啊,她怎么会唱那么多的歌谣呢?请大家静心默读第五自然段,相信,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1)学生默读。(边读边划这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随机引导。
  A、天资聪颖,她听谁唱的?(外公外婆)歌谣就是这样由外婆传给母亲,再由母亲传给孩子。一代一代口耳相传传下来的。
  B(出示: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这句话里有两个,第一个指什么?第二个也作生长讲吗?(孕育创造歌谣)联系上下文想想。
  教师提升: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那儿虽然土地贫瘠,但人们勤劳、智慧,创作、流传了大量的歌谣,这些歌谣像滔滔不息的黄河水一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子孙。母亲用这些歌谣——引读(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她真是我的——启蒙老师。
  6.除了用歌谣,天资聪颖的母亲还用什么给了我启蒙?(板书:神话、谜语)。读读后面的部分。想想从中受到怎样的启蒙。(生默读。)
  7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想象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3名学生说
  8.你看,母亲就是用这些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启迪着我混沌的童心。(边出示,教师边深情朗读: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1)为什么在的眼里,月光下的母亲就像一尊玉石雕像呢?(母亲美丽圣洁)
  (2)看来母亲的圣洁美好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你的心里,是吧,请你读好这句话。(指名读)多美啊,咱们一起读。(齐读)
  9.现在,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要用月光启蒙作课题了吗?(学生交流)
  10.小结:是啊!母亲在月光下用歌谣、故事、谜语给播下了一粒粒爱生活、爱文学的种子,使它们生根、发芽、生长……如今,孙友田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诗人,那是因为母亲从小给了他——启蒙。孙友田对母亲满怀感激、敬佩之情,请同学们读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让我们满怀感激之情再来读读如诗的语言。(把最后一段改成诗歌形式,配乐、缓慢滚动。)
三、表达怀念之情
  1.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40年后,孙友田赶回老家去看望母亲时,(出示母亲画像,补充原文片段)
  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2.同学们,每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什么呢?拿起你的笔,写在作业纸上。(音乐响起)
  出示:
  看到那一轮明月,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练笔
深情读交流。
 3、是啊!看到那一轮明月,我们就会看见月光下的母亲吟诵的那一首首动听的歌谣。(播放清唱的歌谣)感谢月光启蒙,它也让我们想起了那一首首离我们久远的童谣。 
四、作业:
搜集家乡的的民歌童谣。
 
 
附件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地址: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兴政路200号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123号